兴文化工程|专访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全面建设文化育人高地

兴文化工程|专访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全面建设文化育人高地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4-05-13 13:55
2024-05-13 13: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通讯员 侯丙孬 赵祎

5月13日出版的《河南日报》05版

“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5月8日,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接受采访时表示。

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卢志文(右一)

到艺术工作坊调研指导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卢志文说,洛阳理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实践“两个结合”,着力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工作,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厚植师生的文化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文化育人融入全过程。洛阳理工学院把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开设“河洛文化”“洛阳古都文化”“陶艺”“剪纸”等课程,带领学生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课程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把中国历史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

有声有色读经典

打造文化传播新空间。为弘扬河洛文化,洛阳理工学院以原有李凖先生纪念馆、四库全书陈列展示馆、精品碑刻陈列馆等为基础组建了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作为全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省级国有行业博物馆,洛阳理工学院博物馆共收藏各类藏品2532件(套)。博物馆的建成促进了文博事业与教育事业融合发展,使青年学子在高雅的育人环境中深刻感受中华文明之永恒魅力。

科研激发传承新活力。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洛阳理工学院肩负着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保护黄河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河洛文化的使命。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库优势,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研究和阐释工作,开展了以“河南地区名人家谱收集、整理与研究”等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参与编纂《中国工业史·建材工业卷》等典籍,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HC耦合腐蚀下龙门石窟灰岩细观结构损伤机理及抗腐蚀试验研究”等;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充分挖掘汉服的文化象征,参与汉服标准的制定,服务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学校参加河洛文化研讨会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落实好我省对口援疆决策部署,推动“文化润疆”工作,服务助推哈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托洛阳理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在学校建设中原哈密文化共融研究中心,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哈密史证研究。在哈密建立“洛理村”等,宣传我省辉煌历史文化,推广我省援疆成果,展示哈密地方特色物产和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搭建国际传播桥梁。洛阳理工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多国开展文化交流和创新合作,成功开展中华学术外译等一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举办外语融合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学校连续多年选派教师远赴非洲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并组织师生在杭州亚运会、广交会、共建“一带一路”系列活动等大型涉外活动中提供翻译服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志愿者服务搭建国际传播桥梁

卢志文表示,下一步,洛阳理工学院将持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扛牢使命担当,立足本土文化,结合建材特色,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全面建设文化育人高地,以新气象新作为努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洛阳理工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