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后,他把甲骨文刻在了钧瓷上!

3000多年后,他把甲骨文刻在了钧瓷上!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2023-12-09 17:5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秋宇 实习生 黄海明

从写“春联”开始,到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篆、甲骨文,对文化追根溯源、力求传承,他将黄河文明两个文化元素相融合,把甲骨文刻在了钧瓷上。现年67岁的傅伟华,已经接触甲骨文14年,独创了甲骨文钧瓷龟甲片,仍在学习甲骨文的路上。在他的影响下,家人都对文字有了兴趣,8岁的外孙女也拿起了毛笔……

入行:从小“写春联”,写进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我要是能写好毛笔字,不就可以写春联了吗?”自幼在农村生活的傅伟华,从写春联开始,他与书法、文字的不解之缘再也没有停止过。

“刚开始是临摹别人的字,有了一定水准后,村里写对联都找我。”傅伟华就这么自己摸索着。

2002年,傅伟华因家庭变故来到郑州开了个书法篆刻工作室,从此走上了专业艺术道路,这也为他后来镌刻甲骨文打下了基础。

“后来意识到自己的书法技巧到瓶颈了,便找老师学习。”傅伟华介绍,那一段时间他通过学习,掌握了大量的书法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对书法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他的小篆和大篆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那时候,对甲骨文开始有了了解。

傅伟华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字根,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且就出自咱们安阳,想着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把古文字传承下去。”

傅伟华自2009年开始接触甲骨文,201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如今67岁的他,已经学习甲骨文14年。

成就:两大文化合二为一,甲骨文刻在了钧瓷上

《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新甲骨文编》……在傅伟华的书桌上,大河报·豫视频记者看到了他购置的甲骨文方面的书籍,打开一本,随手翻开一页,看到不少他手写的标注。

随着对甲骨文研究的更加深入,傅伟华对如何传承下去这门古文字,开始了更多的思考。

“甲骨文与其他书体不太一样,因为它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片上的 ,刻文字的时候,会是刀的方向不动,兽骨或龟甲片在转动,但是我们写毛笔字,是操作毛笔的方向正常书写。”恰巧,傅伟华对篆刻也有一定“功力”,如何合二为一?傅伟华想到了与钧瓷相结合。

“以刀代笔的形式,将甲骨文镌刻在瓷器上,将咱黄河文明的两个文化元素甲骨文、钧瓷相融合。”傅伟华介绍,烧制的瓷器具有不怕水、不变形、不褪色、不腐烂的特性,将钧瓷和甲骨文融于一体,制成了釉面一侧色彩变化丰富、陶面一侧镌刻着甲骨文的“甲骨文钧瓷龟甲片”。

龟甲片的内容上,是傅伟华根据自己所学,镌刻的一些国学方面的律诗。“内容、镌刻还好,难的是烧制,损坏率太高了。”他说,经过反复尝试,开始有了品相不错的成品,目前他有了100余片“甲骨文钧瓷龟甲片”。

傅伟华的“甲骨文钧瓷龟甲片”,2018年取得专利证书,2020年被河南省档案馆收藏。

传承:外孙女想学小篆,他说“纸管够”

傅伟华爱好书法、镌刻这件事,也带动了其家人对书法的兴趣。

据他介绍,他的女儿、女婿,还有两个外孙女,都在业余、课余时间习练书法。

“我的小外孙女,今年8岁,我写字的时候她从小就在旁边看,我就边写边给她讲我写的是什么。”傅伟华说,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一些文字的历史,就这么潜移默化地“溜进”了小姑娘的脑子里。

“有一段时间,我在练习小篆,外孙女看到后说‘我也想学小篆’,我说‘只要你想学,纸保证够你的’。”傅伟华说,他想为甲骨文的文化传承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也想培养更多的人对这项文化提起兴趣。

对于传承这件事,他说目前甲骨文已经进了小学教材,自己的外孙女也能写上几笔了,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深入了解这项文化。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高鹏

【责任编辑:董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