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高鹏/文 宋亚猛/图
太行山、王屋山、嵩山、伏牛山、邙山及伊洛河两岸……这些河南的山水,被张培华“定格”在国画中。
将中原山水的感知投射到画作上,注重本土特质的挖掘和表现——这是河南著名画家,中国中部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张培华山水画作的“独特标签”。“每一幅画作都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原文化。”他说。
2020年11月5日,郑州市金水区硅谷广场,画家张培华在认真绘画
把生活的艺术运用到绘画中今年65岁的张培华成长于艺术世家。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顺理成章”走向了艺术道路。
打初中起,他就潜心绘画。“最开始画素描,后来又画油画,经常一画就是一个通宵。”他说,自己有个“坏习惯”——熬夜。
夜深人静,才是他挥毫泼墨最自如的时段。他看来,只有通宵这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让他保持绘画的连续性。“完全沉浸其中”
2020年11月5日,郑州市金水区硅谷广场,画家张培华在认真绘画
熬夜作画的习惯,张培华一直保持到了50多岁,因为身体欠佳,才不得不改变。
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机关处室岗位退休后,张培华手中的画笔却未曾放下,“只要有时间就会画,画画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
有趣的是,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的张培华还在郑州大学学过新闻学。
工作需要,让他有了这样的“跨界”体验。现如今回想,张培华很珍惜这段学新闻的经历,“一直只聚焦画画,其实是很局限的,学了新闻后会提升思路、认知。”他举例道,新闻采访需要沟通、注重逻辑、表达,这些,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并能最终运用到绘画上。
2020年11月5日,郑州市金水区硅谷广场,画家张培华在认真绘画
画了20多年油画,40岁时他转攻中国画作为河南著名画家,中国中部书画院院长、河南省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张培华的国画作品广受好评。
但其实,他的“老本行”是画油画。大学读的就是油画专业。
“每个阶段的认知和兴趣会改变。”40岁那年,张培华的绘画兴趣发生了转变。
“我最初从油画艺术入手,因为浓厚的国画情结,在1995年开始涉足中国山水画,浸淫山水画艺术二十余年。”在他看来,相比于画油画前繁琐的准备工作,画国画更有即兴发挥的广阔空间。
从油画到国画,这一转变,在他看来意义重大。
“是我个人的‘叶落归根’,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他说。
在他看来,国画的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国画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也正基于此,他开始利用自身知识结构上的优势,将油画艺术语言运用到山水画创作中去,在构图和表现手法上大胆突破,并积极寻求适当的艺术元素和符号,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表达方式。
“有的人觉得油画好,或者国画好,这两种想法都比较极端,两者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张培华说。
2020年11月5日,郑州市金水区硅谷广场,画家张培华在认真绘画
他笔下的河南山水 让更多人了解中原文化近些年,张培华的画笔,“专情”于河南本土的山川河流。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他以河南的嵩山、太行山和伏牛山的山水为题材,画家乡,画身边的生活环境。
“这些山水塑造了我的情感,也影响着我的视觉方式,光太行山就去了不下百次。”张培华说,取材时不必抱着猎奇的心态,才会更精准地触及这些景物的脉搏,更深切地探求它的内涵,更从容地表达它动人的面貌。
张培华所面对的中原风景,有着鲜明的北方山水特色。作为本土画家,他所画的山水画,气势浩荡连贯,物象浑厚硬朗,这既是北方山水的本色,也是画家绘画风格的本色。
多年来的对景写生和创作,使张培华对中国山水画的“气韵生动”有了独到的体验。近年来的新作,越来越鲜明地强化了他的艺术倾向——传达中原山水的浩然大气。
在张培华看来,好的画作就是要画熟悉的地方,只有熟悉了才能找到创作灵感,“我的绘画都聚焦河南,因为这就是我的家乡,每一幅画作都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原文化。”
评价:作品犹如赤子倾诉对大地母亲的热爱当代著名画家毛本华:他的作品充满浓情,犹如一个赤子在倾诉对大地母亲的热爱。他的绘画优势是取材时没有猎奇的心态。因此,他可以更精准地触及这些景物的脉搏,更深切地探求它的内涵,更从容地表达它动人的面貌。
美术评论家张凯:张培华的山水画大气磅礴,浑厚华滋,意境深远,他饱蘸深情绘写祖国壮丽河山,对民族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河南商报编辑 吴冰 吉倩倩 首席编辑 华丽娟)
【来源:河南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