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魂·和平光”抗战胜利80周年收藏展开幕

8月20日上午,中国·黄河博物馆内,“黄河魂·和平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收藏展与《精选龙门石窟造像、二十品新书文创系列首发式》同步举行。

​“黄河魂·和平光”抗战胜利80周年收藏展开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0 14:5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20日上午,中国·黄河博物馆内,编钟清越、墨香氤氲,一场跨越历史与当代的文化盛事温暖启幕——“黄河魂·和平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收藏展与《精选龙门石窟造像、二十品新书文创系列首发式》同步举行。河南省委省政府老领导、文博界专家、收藏界代表、艺术家及媒体记者齐聚,以“文物+文创”“历史+传承”的双重叙事,共谱一曲致敬历史、守护和平的时代乐章。

从“抗战记忆”到“和平宣言”:用藏品串起民族精神长链

当日上午9时30分,“黄河魂·和平光”收藏展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指导、黄河博物馆与河南省收藏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通过“黄河遗珍、摇篮之殇、勿忘国耻、钢盔铁证、藏史为鉴、东方醒狮”六大板块、200余件珍贵藏品,勾勒出一部“立体的抗战史”。

在“黄河遗珍”板块,炎黄二帝画像石拓片、嵩岳启母阙汉画石拓片、大禹治水《遂公盨》青铜器复制件等文物,串联起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摇篮”的厚重底蕴;“摇篮之殇”板块则以洛阳金村东周天子墓被盗文物照片、龙门石窟1063尊流失佛首影像、安阳殷墟3.6万片流失甲骨清单等触目惊心的案例,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文化的疯狂掠夺,与近年国家文物局追索回国的7件龙门流失文物、第7批211件(套)回归文物的照片形成强烈对比,诠释“国弱则文散,国强则物归”的历史警示。

“这些藏品不仅是战争的‘微观史证’,更是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杨翔飞指着展柜中的抗战报纸、地图、纪念章说。他捐赠的一批中原军民打击日寇的装备器材,更直观还原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场景。而在“钢盔铁证”板块,洛阳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平收藏的全球60国一、二战时期钢盔——从一战法军M1916钢盔到二战日军90式钢盔,从美军提升30%存活率的防护装备到各国军备演变——以“钢铁语言”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更传递着“铸剑为犁”的永恒呼吁。

从“石窟遗韵”到“文创新生”:让千年文物“活”在当下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的万尊造像与千种题记,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生动注脚。此次首发式上,主办方从龙门石窟艺术宝库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造像、拓片与题记,通过“文物活化+文创开发”的创新路径,推出“精选龙门石窟造像、二十品新书文创系列”,让静态的石窟文物“走”出展柜、“活”进生活。

“这些文创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对龙门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当代转译。”洛阳古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明指着展台上的“卢舍那大佛”书签、“宾阳三洞”浮雕笔记本介绍,“从北魏‘褒衣博带’的清瘦造像到唐代‘丰腴华贵’的饱满姿态,从‘龙门二十品’的书法风骨到造像题记中的人间烟火,每一件文创都凝结着龙门石窟的艺术精髓,更践行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保护理念。”

据介绍,该系列文创将持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文化体验工坊等形式推广,未来还将开发“数字文创”产品,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触摸”龙门石窟的温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从“礼乐传承”到“文脉共生”:编钟演奏激活中华文明基因

开幕式上,一阵悠扬的编钟雅乐穿透展厅,瞬间将观众带回“金声玉振”的礼乐盛世——由洛阳周鼎仿古工艺有限公司复原的周礼编钟演奏团队,在非遗传承人、声学工程师及青铜铸造专家的协作下,以复原编钟奏响《茉莉花》《黄河颂》等经典曲目,古为今用、守正出新,让跨越三千年的礼乐文明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

“编钟是中华文明的‘声音活化石’。”洛阳周鼎青铜器博物馆创始人周长海介绍,其团队深耕传统青铜礼乐文化二十余载,2010年创办洛阳周鼎青铜艺术馆,2015年成立青铜文化博物馆,此次复原的编钟严格遵循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从铜料配比到纹饰铸造均力求“形神兼备”。“我们不仅要让编钟‘响起来’,更要让它‘活起来’,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从“民间捐赠”到“社会共守”:凝聚守护文化根脉的合力

开幕式上,一场温暖的捐赠仪式为活动注入更深厚的意义——杨翔飞捐赠黄河文献资料等10多件珍贵藏品,史宝银、殷江林等捐赠书法作品,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遗产学院捐赠“黄河魂”非遗剪纸长卷,洛阳周鼎青铜器博物馆捐赠复制大禹治水《遂公盨》青铜器……黄河博物馆为捐赠者一一颁发荣誉证书,彰显社会各界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担当。

“民间收藏是国有馆藏的有益补充,更是历史记忆的‘民间档案’。”黄河博物馆馆长张怀记表示,此次展览特别鼓励社会藏家捐赠重要抗战藏品,当天多位藏家还表达了后续捐赠意向。“这些藏品将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永久传承抗战精神,让更多人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史为鉴 向光而行:文化传承的“未来之约”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丰兴运在致辞中强调,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致敬,更是以“物”证“史”、以“藏”铭“志”的生动实践。通过文物与文创的对话、历史与当代的交融,公众既能触摸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奋起的精神力量。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期间还将举办抗战主题讲座、青少年研学活动等配套项目。“我们希望这座‘移动的历史课堂’,能让青少年在文物中读懂‘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在文创中感悟‘守正创新’的智慧,在编钟中传承‘和合共生’的理念,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血脉。”策展人周加申说。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梁启明)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