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匠”崔红涛:传承“新安窑”千年窑火 展现黄河文化新安魅力

“泥火匠”崔红涛:传承“新安窑”千年窑火 展现黄河文化新安魅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9 17: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为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函关窑”的创始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崔红涛梦想用“函关窑”制作技艺,讲好新安故事,展现黄河文化中的新安魅力。

地处黄河之滨的新安县,有着悠久的陶瓷烧制历史。自唐末五代以来,以“新安窑”为代表的新安窑火,千年传承不息。

如今,在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过去烧陶制瓷留下的窑址,仍然是随处可见,村周边的山坡上也到处散落着陶瓷碎片。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在烧制陶瓷时保护陶瓷的容器“匣钵”所砌成的围墙、房屋,勾起人们对当地过去烧制陶瓷的盛景无限遐想。

这里曾是豫西地区最主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周边几百公里范围内,鼎盛时期,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有“小洛阳”之称。

今年49岁的崔红涛就出生在离甘泉村不远的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对于当地烧陶制瓷的地域文化,更是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可以说连小时候玩的玩具,都跟陶瓷有关。”崔红涛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熏陶,崔红涛从小就对陶瓷行业很感兴趣。参加工作后,更是把陶瓷作为一种爱好,有机会就会到产地,或者是展销会上看上一看。

2016年前后,生意上正处转型期的崔红涛,开始谋划二次创业。这时候,他从朋友处了解到,新安县发现了紫砂矿产资源,而且储量大,品质优。与此同时,当地还成立了紫砂产业协会,助力行业发展,一批紫砂匠人也应运而生。

“真是瞌睡给个枕头,本来我就喜欢这个行业,听这么一说,干脆就做紫砂吧。”崔红涛说。

理想是丰满的,然而现实却比理想骨感的多,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这种“骨感”更是常伴其左右。

在江苏宜兴,紫砂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条。从采矿,到泥料,到烧制,到包装,再到销售,都可以交给产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去做。

但在新安县,由于紫砂产业刚诞生不久,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配件,一个包装盒子,都需要紫砂匠人自己去解决。

“而且也没有啥成例可参考。”崔红涛说,这也就意味着,紫砂产业的几十道工序,需要他反复实验,才有可能成功,“比如紫砂泥性的确定,练好的泥能不能烧出想要的紫砂壶,得一次一次摸索。”

在位于新安县畛河西路的崔红涛工匠创新工作室里,连接一楼展厅和二楼工作室楼梯处,有一处高约5米、宽约3.5米的格子状屏风,上面摆满了紫砂做的函关盏。乍一看去,壮观又不失文艺范儿。

“这都是烧坏的函关盏。”崔红涛说,一直以来,陶瓷行业都有着“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他也经历过这样的惨痛,“因为不掌握技术,这中间有半年时间,一个都没烧成,连着两个烧窑师傅都不干了,‘他们觉得拿工资没有干成事,老不好意思。’”

庆幸的是,挫折并没有击垮儒雅中透着几分文弱的崔红涛。相反,更激出了他的热情和斗志,“一定要干成!”

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解决烧制难题,崔红涛没少往宜兴跑着找师傅;在烧制每一窑的每一个夜晚,他几乎都会守到凌晨两三点;每次外出,回到新安的第一件事,也不是回家,而是到窑厂看看。

正是这种坚持, 2019年,从“新安窑”里走来的“函关窑”窑火正式燃起。“之所以取名函关窑,主要是因为新安县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汉函谷关的所在地。”崔红涛说。

新安县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新安又被称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内还存有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汉函谷关、千唐志斋等众多文化遗存。

新安县委提出,要把展现黄河文化魅力作为主线,做强天下黄河文化地标,持续擦亮“新安文旅”品牌。

作为一个文化文创企业,崔红涛也一直在琢磨,该如何依托新安“泼天”的“文化财富”,实现更大担当。

4年来,他将紫砂融入到新安县闻名全国的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黄河紫砂澄泥砚产品,并依托新安“汉关文化”“和合文化” “千唐文化”,创意开发出了系列澄泥砚产品;将变色牡丹制作技艺融入到紫砂制作技艺中,开发出了变色牡丹紫砂壶、紫砂杯等文创产品……

目前,函关窑已形成了黄河紫砂澄泥砚、紫砂茶具、函关盏茶器、陶器等四大产品体系,产品成品率大幅提升,年产值也达到了数百万元。

与此同时,他还与新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了函关窑陶瓷实训基地,为新安紫砂陶瓷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紫砂陶瓷行业的期待,也是崔红涛的梦想。他梦想函关窑能继承新安窑的千年窑火,以函关窑制作技艺为依托,在文化传承中,为新安叫响陶瓷紫砂文化名片,展现黄河文化魅力,讲好具有新安特色的黄河故事,添薪赋能!(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沈义胜 高月 史川)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