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我们认识自我,了解历史,诠释历史,连接过去和未来,展示和构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定位中华民族在世界与历史坐标中自身位置的重要科学手段。”1月28日,出席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省政协委员潘伟斌如是说。
他说,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许多考古学文化学命名来自于我们河南,百年来的考古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考古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辛勤工作,就人类的起源、农业企业、文化发展、文明起源、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国家起源等重大课题,做出了巨大成就,“裴李岗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等的发现、命名和研究成果,证实了河南是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核心区,为构建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独有的贡献。2001年,国家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地区选定的6大重点研究的遗址中,河南独占5处。2021年评选出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河南占有14项,远远高于第二名陕西省的11项,第三名山东省的6项。截至目前,河南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总数达53项,远超第二名陕西省(29项)和第三名江苏省(22)项加起来之和,居全国首位。这些重大考古发现中,有一半都与文明探源研究有关。考古成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贾湖遗址、裴李岗遗址、北阳平、仰韶村遗址等大型聚落遗址的持续考古发掘研究和新近发现的永城王村大汶口遗址的发现,以及荥阳点军台、大河村、郑州西山、巩义双槐树、二里头等古城址的发现与考古发掘,基本构建起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进一步夯实了我省在中华文明形成核心区以及文明探源工程中的核心地位。贾湖骨笛和酿酒的发现,将中国音乐考古和中国酿酒的历史提高到了8700多年;西坡遗址“大房子”、“大广场”的发现,展现了远古时代“联盟仪式”的场景;平粮台遗址布局规整,已经拥有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最完备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遗址内车辙痕迹的发现,距今至少4200年,将中国车的发明史提前至少500年;二里头遗址规模巨大的网格城市布局和绿松石龙形饰品以及青铜器,呈现了早期王朝的都城气象;双槐树遗址具有王权象征的“一门三道”和“前朝后寝”宫殿布局,再现了河洛古国的王都风貌;郑州商城保留完好的高大城墙、庞大的宫殿区遗存和大型青铜鼎、黄金面罩,昭示着殷商王朝的强大;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层出不穷的考古新发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与发展、统一多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中华民族融合繁荣的认知,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例证和最佳阐释,激起公众对中华文明的热爱,激发其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历史自信。
如何更好的推进这一重工程和有效展示考古和科研成果,潘伟斌提出以下建议:
一、文明探源工程,重在对考古成果的深度解读。中国文化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其他文明古国都不同。首先,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我们不仅语言、文字得以传续下来,还有大量古代典籍和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是一种仅存的活体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极为少有和独特,是民族和文明肇始、发展、繁盛的活化石,具有标杆性,完整性和鲜活性。
二,中华民族是独立的东方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得益于我们祖先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历史事实足以证明我们祖先传承给我们的许多哲学思想和精神财富是正确有效的,是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文化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在文明探源研究中,我们最有资格,应该最有发言权,不应该受到西方学者的过渡干扰和左右。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主动权,占据主体权,拥有发言权,享有成果发表的权威性。
三,我们有传承下来的文字和民族习俗、各种文献,文明探源可供参考,研究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除了考古和考古发现外,应加大对古文献的研究,充分结合历史文献,才能解决好我们在文明探源中所遇到的难题,正确解读考古发现中的许多问题。
四,展示对文明探源工作意义重大,既可以让公众及时了解进展情况,最新成果,又可以增强广大民众对这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展示考古成果,离不开有效展示。首先,应该充分结合历史文献,对考古资料及成果进行深度阐释,使学术成果通俗化,以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消化接受。其次,深度阐述决定了我们的展示内容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进行多学科研究,尽最大限度地还原大遗址蕴含的文化信息,还原历史原有风貌,使展示内容更加丰满、有趣性,增加观众的深度体验感、切身参与感,增加民众对古老文明发展的深度了解。第三、有效展示事关我们文旅融合的成效。每个遗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不同内容,要充分发掘出它们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独特的展示方式,将其独特性有效展示出来,避免目前大遗址保护和建设中的一馆一现代城市公园这种过于单一的形式,避免过于雷同。拓展旅游内容,使文旅真正得以融合。第四,大遗址建设必须以学术成果为基础,依据学术成果进行布设,既要突出其学术性,严谨性,又要有一定的延展性,给观众以思想启迪。因此,在展示中,既要介绍研究成果,又要介绍清楚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延展性的话题,提供体验场馆,既可以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又可以通过体验,让观众验证学术成果和对学术课题的参与度。(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