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4个,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考古学在河南诞生,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累计有50个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4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然而,关于更多已被发掘的历史文化遗存的研究、民间收藏文物与文化艺术品的价值鉴定与艺术交流尚属空白。”1月28日,出席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政协委员程青梅表示。
程青梅说,中原文化遗存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文化遗存未“活”起来,民间藏品鉴定困难,高标准文化艺术产业链匮乏等。
她建议,建设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目前,河南省筹划和在建的考古实验室中,如郑州大学“中华源”考古实验室、河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殷墟精密考古实验室等,多是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类目文物遗迹,从文明起源、历史纵深、保护传承、发展变迁等视角,解码华夏千年文明根脉,最终形成研究标本与科研成果。考虑到中原文化资源的历史之优秀,遗存之丰富,分布之广泛,建议考虑建设一个面向社会大众和民间收藏文化遗存的国家级考古实验室。该考古实验室犹如国内的“佳士得”2.0,实验室以河南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文化遗存为厚重底蕴,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绵延文明为核心,立足中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服务于文物、文化艺术品市场的鉴定、修复、数字化存证、估值、展览、交易、仓储物流等全链条需求,是立于中原腹地的一座权威考古服务机构和文化产权交易中心。
(二)建立文物和文化艺术品全球技术中心。推动数字技术和文化深度融合,是当下我国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和新趋势。调研显示,目前针对中原文化遗存民间文物藏品、文化艺术品的普查工作和数字化建档、数据库建设工作还远远不够,现有的行业综合服务平台还很欠缺,且针对性不强。可以考虑在拟建设的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内搭建“中原文化遗存数据库”,为每件文物、文化艺术品建立数据库档案,便于进行属性验证、信息甄别、索引查询,健全中原考古资料管理体系。同时也可考虑设立“文化艺术品数字版权事业中心”,为中原文化遗存和文化艺术品数字化运营提供综合服务,更好地保护文化艺术品版权,维护藏家合法权益,及时服务于文化艺术品的全球流通与合法交易。
(三)建立小众文化艺术品展览与创意研发中心。以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定期打造“中原文化遗存”主题展览,举办“民间文物与文化艺术品主题文创大赛”。文旅融合、文创开发是促进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繁荣发展,守护好利用好中原历史文化遗存的有效载体。在发挥中原文化遗存价值、助推文化强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方面,可以依托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庞大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打造中原特色文化遗存与民间藏品展示空间、文创开发空间,构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一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科普活动,如考古大师讲堂、“文物背后的故事”之民间藏家分享会。二是打造中原特色文化遗存主题活动,如举办民间藏品公益展览、开设研学旅行日、举办藏家沙龙、文物知识培训活动等。三是组织发起小众化、高水平的中原文化遗存文创大赛,联合全国各大高校、个人设计师或创意设计团队、中小型文创企业等,齐聚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通过比赛选拔精品文创产品,助力传播弘扬中原文化,提升文物、文化艺术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四)选址东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关于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的选址,建议首推郑东新区。据调查,郑东新区管辖面积26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面积370平方公里,自2003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已累计建设区面积近12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300亿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8家,国内500强企业97家,入住人口达130万人。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不断强化,高起点规划的郑东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2020年,以打造“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城市先导区、创新发展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战略目标的中原科技城正式揭牌。如今,中原科技城已累计集聚国家级平台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部级重点实验室1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有益的政策支撑体系,集聚高端的创新资源,高标准精细化的配套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国家考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基地场所。(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