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翰:人文美学是乡村振兴与文旅民宿发展的制胜之道

李清翰:人文美学是乡村振兴与文旅民宿发展的制胜之道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15 15: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在顶层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未来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发掘乡村价值?如何用文化与美学带动乡村文旅发展从而更高质量地实现乡村振兴?在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焦作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河南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大会上,记者就此采访了溪山·山居美学园创始人、美学和乡创工作者李清翰。

记者: 为什么说要实现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而非其他?

李清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强调“农村”,“农”首先是一个以农业为核心的业态概念,而“乡”包含着有关伦理、情思、文化、治理等丰富的内容。要实现乡村振兴绝不只是乡村建设和乡村经济的提升,而更需要用文化持续滋养已然脆弱不堪的乡土性。那么,何为文化?有人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而文化来自生活,只有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才有其价值。如今,文化赋能乡村的大势正在厚土河南熊熊燃起,对于文化资源极度丰厚的河南而言,这就迎来了河南乡村振兴和树立河南文化品牌的最佳契机。

记者:您一直强调“人文美学”,它和我们所熟知的“文化”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今天它那么重要?

李清翰:很多时候,文化不能直接应用于具体的产品塑造以及经济发展中,一定要经过提纯、再造与转化。要赋能乡村,文化需要先把自身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文美学”,也即先具备美学生产力。当今时代,审美力以及文化力成为品牌商最稀缺的资源。大设计趋势已由形态审美、功能审美、工艺技术审美向文化审美升级。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设计,一定是关注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的设计。

记者:您理想中的当代中国乡村和乡村文旅是什么样子的?

李清翰: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今天,河南的乡村之美也就意味着少建设,多柔化,让乡村文化更多一点“泥土的芬芳”“朴素的疗愈”和“时光的抚慰” 。如果要定义乡村文旅的本质,那就是触摸乡愁,让身体重回自然,让精神重回故乡。乡村文旅作为一种新文创经济和高能级文旅新的主战场,首先是一种美学经济,人们最终是因消费美好而来。当代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探索就是乡村人文生态的修复与再造、经济生态建构与发展的创新型方式探索。有了正确的观念、意识、文化和艺术的注入,乡村的未来不是富裕而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奢侈品。那个被称作乡村的地方,正再度一点点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之向往的故乡。

记者:具体到您所创立的美学实体项目溪山·山居美学园上,她的美学灵感或者源头来自哪里?您在溪山·山居美学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关于乡村的、美学的理想?

李清翰:山水自然之间,浸透的是中国人的敏锐心灵、深沉多情与玄妙哲学。【溪山】一词自古就是最具中国风骨的文人精神,传统山水美学的典型代表和寄托中国人旷逸情志的经典意象。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溪山】,等待被发现。作为一个有文化态度的人文项目,溪山·山居美学园正是希望去发掘乡土人文中不可替代的原本之美,在食、宿、行之中找寻最朴素的高级,以平静而虔诚之心,为渴望走出精神喧嚣的都市人保留一份闲逸、纯真、自在的淡然心境,为众多理想主义者共建属于自己的生活道场。

厚土河南,也需要契机去展现她沉睡久远的璀璨与美好。让我们一起关注河南,支持河南,守护乡土文化之“魂”。(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史宝银|李赵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