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协委员赵晓阳:为基层减负 应综合治理“周末调研”现象

河南省政协委员赵晓阳:为基层减负 应综合治理“周末调研”现象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1-06 14: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当前,河南省正广泛部署开展了‘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提出‘要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契机,更好的服务河南建设,更好的服务民生需求’。那么如何更好的改善调研工作作风,提升调研实效,就显得尤为必要。”1月6日,出席河南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赵晓阳委员说。

他说,基层调研作为决策前的重要环节,调研的形式真,提出的点子才会客观、真实,因此来不得半点“搞变通”“打折扣”。领导干部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就无法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听到基层百姓发自内心的呼声,不仅达不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预期,还无形中加重了基层负担,决策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免脱离实际、出现偏差。

赵晓阳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开展调查研究时,出现了“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等“走样”现象;有的在下基层调研之前提前几天下发文件、出通知、打电话,以便下级单位有充裕时间“彩排”筹备。基层经过精心“导演”,调研线路被预先设计好,受访的“群众”被精心挑选好,甚至“台词”也事先“打磨”好,如此一来,领导见到的情景是经过“演练”出来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包装”过的,看到的成绩是“注水”过的,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往往成“无矢之箭”。再有就是有少数领导干部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就习惯性地到基层转转,进单位看看,美其名曰“到基层考察”、“下基层办公”。群众称此现象为“周末调研”现象。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是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准确的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找到问题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是深入群众、熟悉社情、了解民生、拓宽视野的重要形式。但如果是为了上头条、搞形象、显勤政,就是新的“形式主义”,要么没有关怀之心,要么能力有限,没有真心为基层解决问题,还劳民伤财,成了“扰民”“添堵”。

为此,赵晓阳建议,一、加强调研统筹,把上级单位调研工作同基层工作结合起来,综合运用随机调研、蹲点调研、书面调研、网络调研等方式,提高调研实效。同时,严控实地调研规模,不集中、不扎堆到一个地方、一个点、一条线路开展调研。不搞迎来送往,不印接待手册,不制宣传展板,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

二、建立调研协作机制和调研计划制度,实行调研工作与外出报备、财务报销等联动管理。未经批准,不得以组织现场会、开展调查研究等名义变相到基层召开会议、举办活动和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原则上,上级机关一个月内到同一个下级单位调研不得超过两批次。同时,推进成果转化,形成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制定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工作方案,不能为调研而调研。

三、上级领导干部应该从体恤基层的前提下,不占用基层的休息时间,根本上杜绝“周末调研”,同时不搞风风火火“一窝蜂”式调研,多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赴现场”的方式,实实在在察实情、访民情、听真情、找差距、查短板,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协调解决问题,做到“悄悄的来”“悄悄的去”,真正迈开步子、甩开袖子、打开本子进行实打实的调研,让调研真正成为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实情、引导决策的“窗口”。(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