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陈列展览12月26日起全面开放

河南博物院陈列展览12月26日起全面开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26 21: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经过抗震加固和陈展提升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继9月24日试开放以来,在基础设施、陈列展览、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自12月26日起,河南博物院整个陈列展览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观众来到这里,不仅能看到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的恢弘气势;还能看到“明清河南”“国宝特展”“中原楚国青铜艺术”“院藏明清工艺”“中原古代石刻艺术”等专题陈列的独特魅力;再加上“鲁迅的艺术世界”精彩临时展览,从一楼到四楼洋洋洒洒16个展厅悉数开放,将给观众奉上历史文化大餐。

基本陈列展一柱擎天

一个“中”字,道出了河南数千年历史最核心的特质,一个“都”字,成为河南博物院基本陈列新的灵魂。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以中原文明发展历史为纲,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整合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抓住中原古代发展中的闪光点,展示华夏民族的文明发展轨迹,再现中原文化的悠久与辉煌,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同时在全球化视域下,展现中原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互鉴。

该基本陈列展览使用了精心挑选的5000余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镇院之宝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也出现在陈列展览之中。新的陈列展览文物精品荟萃,不仅调整了主题、提高了站位、突出了华夏文明、黄河文明,还通过图示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综合技术对展览进行深层次解读,便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了解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谈到策展初衷,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说:“黄河九曲,中原在黄河的襟抱中,是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地区。数千年来,有 20 余个王朝在河南建都,名都相望,城垣相叠,文化厚积。古都,成为贯穿华夏文明史的一条主线。基于此,我们放眼黄河流域,紧扣黄河文化,力图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

据悉,试运行期间的基本陈列每天都吸引着全国的观众前来观展,好评如潮。据统计,国庆假日期间参观人数日均8000人,现在每天参观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博“网红”打卡地。

专题陈列展众星辉映

专题陈列是对基本陈列的补充和延伸,以专题形式,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和技术,重点展示国宝和特色藏品是河南博物院的又一闪光点。和“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同期亮相的还有“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和“国宝特展”两个展览,其他几个特色鲜明的专题展览也已全面开放。“明清河南”通过文物展示明清时期中原文化的特色。“国宝特展”是此次河南博物院在展览方面的一个新亮点,特展将实行国宝“轮流做庄”制,每期一件国宝。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是名闻遐迩的贾湖骨笛,该展览利用实物、图文展示及多媒体手段向公众全方位翔实地介绍贾湖骨笛的挖掘出土、测音、材料工艺等情况。

石刻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大地,古代石刻艺术品浩如烟海。11月,号称真正的“重”量级展览——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向公众开放了。深沉雄大的汉代画像石刻,庄严肃穆的陵墓仪仗,琳琅满目的碑志刻石,无不凝聚着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特别是维妙维肖的佛国众相,留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显示了古代艺术家鬼斧神工的技艺和超凡的审美意趣。

主展馆试运行期间,观众一直没能看到的镇院之宝云纹铜禁,将在“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中再现芳容。春秋时期,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滥觞之地,楚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这次展出的淅川东周楚墓青铜器,以其富丽纹饰和精湛工艺,展现了楚文化独领风骚、彪炳千秋的魅力。另一专题陈列“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荟萃了明清时期质地精良、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有漆器、玉器、珐琅器、牙雕、瓷器等,其中备受观众喜爱的清代象牙萝卜、五彩十二月花卉杯等宝贝均在展线,期待着与观众面对面。

辅助项目光鲜亮丽

为配合主展馆的试开放及全面开放,河南博物院专门在东配楼开设了社会教育体验厅和数字文物互动展示墙,加大社会教育的体验功能和信息化数字化分享功能。在东配楼一楼开放了含研学活动教室、文物保护观摩体验、田野考古体验、古代天文科技展示及自主学习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1400平方米全新综合实践体验场馆,可同时容纳500人参与各项活动,采取“分众化、菜单式”的服务模式,精准定位服务人群。

主展馆试开放以来,“华夏古乐——音乐文物复原展演”如“乐”而至。周二至周日每天上午11:00、下午16:00,华夏古乐邀约观众聆听历史的回声。从史前骨笛到先秦遗音,从汉唐乐舞到宋代词乐……全新的阵容、全新设备、丰富的内容和升级后的古乐厅对华夏古代音乐文物复原呈现出最真实,最震撼的动态演绎解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片引起过很多人对文物修复的兴趣,河南博物院的文物修复也屡有神奇之作。在新完成改造的文保楼中,专门开设了“历史教室——文物保护观摩实验室”。实验室把修复也作为基本陈列的一部分,面向特定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将无机文物、有机文物修复室内侧墙壁设置成透明玻璃展示窗,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向参观学习人员展示文物保护修复过程,深化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下的社会教育展示功能。

文创发力放大招

12月2日以来,河南博物院以“失传的宝物”为主题的考古类盲盒文创产品成为全国爆款“网红”,它有《传承》《史诗》《传说》等多款,通过当下流行的盲盒形式,将仿制的“珍奇宝藏”埋藏其中,让体验者利用内赠的迷你版考古工具,切实感受发现历史的惊喜瞬间。

在文创开发上,河南博物院以“大文创”理念,创新开发模式,促进文创交流,建设智库平台,拓宽营销渠道。与40余家文创企业签订授权协议,共同开发500多款文创产品。以明星文物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彩陶双连壶、武则天金简等为主题开发了系列产品。被观众熟知的咖啡与贾湖骨笛“两掺”诞生了网红咖啡,杯子与杜岭方鼎“两掺”创造了红极一时的“光明之杯”,这些“高冷”文物以全新的面貌走进大众的生活,“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藏品,变身为可以在手中把玩、赠送好友的佳品,充分体现出文创的魅力,让文物活了起来。

以观众为中心开展服务

一切以观众为中心一直是河南博物院的服务宗旨和办馆理念。让社会公众愿意走进博物馆,汲取文化的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尽心尽力是博物院人的永续追求。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河南博物院在完善了“华夏古乐厅”“社会教育体验厅”的情况下,在主展馆东西两侧,打造出4000多平米的观众休闲空间,在东配楼开辟了1300多平米的教育服务空间,主展馆每个楼层均设置了文创专区,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参观学习、休闲娱乐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

试开放期间,河南博物院不忘一线施工人员,专门邀请了8家建设单位的近200名建设者重返奋斗过的“战场”,感受劳动成果。针对学龄前儿童,及坐轮椅的观众,将部分展台高度降低。语音导览二维码、展板上中英文两种语言解读,生僻字注音等方面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主展馆开放后,河南博物院重点培育了志愿服务新生力量,创新志愿者服务形式,结合新展览、新主题、新定位,通过展厅导览咨询、文明参观引导,采取专题讲解、定时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精细化服务、满足观众多样需求。

谈到今后的发展,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未来,博物馆的高品质、精细化、体验式服务将成为河南博物院新的努力方向。我们将致力于以多元文化为视角,全方位解读文物、藏品,为公众呈现更有温度的展览;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增强文化体验,做有深度的社会教育;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深挖文物内涵,推有热度的文创产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营造参观氛围,创有高度的服务品质。”(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