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在兰考张庄首发

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在兰考张庄首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2-21 16: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18日,经过数月的密集采访、翔实整理,长篇报告文学《张庄之问》在河南兰考张庄村首发,并简单举行了读者见面会。《张庄之问》作者为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刘先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全国政协常委、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梁静,光明日报社党工委书记赵玉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一级巡视员谭福森,河南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方国根,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徐为,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刘先琴、中共开封市委副书记秦保强、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等领导,中央驻豫及河南省内主流媒体的相关负责人、记者与张庄村村民代表、读者参与首发仪式。

《张庄之问》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庄村时发出的“张庄之问”为引子,以张庄村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队等为主线,讲述了张庄村的历史、贫困过往、脱贫过程及脱贫后的现状,展现了张庄村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焦裕禄精神,依靠勤劳智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

秦保强在致辞中表示,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张庄之问》以张庄这个开封兰考县的小村庄作为切口,鲜活记述了这些年张庄乃至开封全市、河南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摆脱贫困建成小康的生动实践,及从“兰考之问”到“兰考大干”,再到“兰考大变”的深刻启示。《张庄之问》这部力作一如既往地展现了刘先琴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洞察力、优秀作品的强大感染力。新的征程上,开封党员干部群众更加需要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新闻媒体的鼓与呼,更加需要《张庄之问》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

谭福森在讲话中指出,《张庄之问》是一本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的精品之作。作为河南千千万万村庄中的一员,张庄的脱贫路是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讲好张庄的脱贫故事,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对于社会各界深入了解河南脱贫攻坚最基层的情况,有着特殊的意义。

“河南人民以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书写了决胜全面小康的‘河南答卷’。”方国根表示,7年来,张庄村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在“脱贫攻坚、党的建设、产业发展、美丽村庄”方面重点发力,不仅在2017年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在产业经济、乡风文明、村容村貌、乡村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庄村的变化代表了河南省近1万个贫困村的变化。截至目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在望。

仪式上,梁静、赵玉敏、谭福森、方国根、秦保强、徐为为新书揭幕。

徐为认为,《张庄之问》以大气的框架、朴实的文笔、生动的细节绘制一幅精美的脱贫画卷。作者以“村支书拆了自家的厂”“大货车上的冰冷一夜”“游家小院的变迁”等小故事,书写了张庄的村民们在申学风、扶贫队长孙兴文、王卫、王晓楠等的带领下脱贫的细节,呈现了张庄村的村民们传承焦裕禄精神,依靠勤劳的双手共同致力于脱贫奔小康的奋斗历程。《张庄之问》架起了一座湘豫文化交流的桥梁。它让颇有文化底蕴的湘豫两省以书为媒,开展一次脱贫攻坚主题对话。它让河南人民脱贫攻坚的故事感动了更多湖湘儿女,也让出版湘军为河南扶贫宣传尽了绵薄之力。

“感谢我脚下这方属于黄河属于开封叫做兰考的土地。这块土地创造出新的业绩与辉煌,成为写作者的富矿,思想者的天堂。《张庄之问》的每一个篇章,每一段文字,都来自这块土地上每一棵泡桐的绿叶里,每一树桐花的清香里。”刘先琴饱含深情地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用诚实的劳动回应领袖的召唤,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心中向往的美好富裕的生活;他们的热情和善良,激励着我们笔下的每一次记录,键盘上的每一次敲击。《张庄之问》的每张纸页里,充盈着他们的汗水和热情。(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