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泌阳县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驻马店市农科院、泌阳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承办的院市合作共建项目“泌阳花菇”高效生产新技术观摩培训会在泌阳县举办。
“‘泌阳花菇’曾经轰动全球,泌阳模式也在全国各地推广和普及。近年来,泌阳县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着力扩大种植规模、做强精深加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加工、国际国内贸易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通过院市共建精品示范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带动和生产模式的创新实践,实现了‘泌阳花菇’整体生产技术的快速升级。”泌阳县人民政府县长魏华伟介绍说。
7月22日上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院地合作项目(以下简称“院市合作项目”)泌阳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记者见到一排连一排的塑料大棚,大棚上方的黑色遮阳网把整个大棚区连成一个整体。在一座联栋大棚内部,排列整齐的层架上方摆满花菇菌袋,层架上有正在生长的花菇。据泌阳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明星介绍大部分菌袋已经收摘到了第五茬,每袋产值近10元,纯收入3元以上。
近3年来,为推进泌阳县食用菌生产领域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各种新型生产模式不断完善和示范应用。现在泌阳县实现秋季大袋花菇生产模式、春季制袋越夏出菇生产模式、春季制袋夏季出菇生产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合理搭配,实现了全年都能出菇的目标。“泌阳花菇”内涵被赋予了丰富内容,又一次站在了全国香菇生产技术的制高点。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院市合作项目食用菌首席专家康源春研究员的具体指导下,项目参与单位积极协商、密切合作,调整完善每年的实施方案,建设了泌阳县7个核心示范基地,示范了驻香1601、驻香1602优良品种及无明火催花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小棚大袋立体秋栽”是花菇生产模式的核心技术,传统花菇生产是用燃煤明火人工催花,花菇率很高,但是花菇产品质量存在“少数元素”超标,成为“泌阳花菇”保障质量的“心病”。在院市合作项目的示范引领下,泌阳县全面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双替代”改造步伐,县政府出台政策,对于新购买电加热(电除湿热风机)设备用于菇棚加温的,每台按设备售价的50%进行扶持补贴。按照规划,2020年,将实现全县菇棚加温电气化,“泌阳花菇”技术也将从“无明火催花”全面升级为“无明火电热催花”和“自然催花”,为“泌阳花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了解到,在高海拔山区,夏季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短时间超过32℃,但菌棒内部培养料温度不会长时间超过30℃,所以不容易造成“烧菌”,但低海拔地区则不同,夏季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因此,必须研究开发适合低海拔地区菌袋越夏的关键技术。为此,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联合研发完善了“一网、一膜、两喷雾”的香菇菌袋越夏技术并通过“院市合作项目”进行示范推广。“一网、一膜、两喷雾”的技术要点是菇棚上方覆盖一层遮阳网、一层高质量绿白色塑料薄膜、棚内设置喷雾装装置,棚外塑料膜上方也设置喷雾装置。温度高时,薄膜折到棚脊部,只用一层遮阳网进行遮阴及通风,棚内外均配置雾化喷头,根据棚内温度情况,全开或半开喷头进行喷雾降温。持续下雨时,拉下薄膜进行覆盖,防止雨水长时间淋湿菌袋,使其含水量过高。目前,以“一网、一膜、两喷雾”为关键核心技术的“‘泌阳花菇’低海拔地区菌袋越夏技术”已独成体系,作为香菇轻简化栽培技术在香菇主产区快速推广。
“‘泌阳花菇’是我省食用菌产业的一张名牌,曾经是提高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影响力的重要典型,2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单一的‘泌阳花菇’生产技术已经难以适应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泌阳花菇”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而且单一生产模式无法实现香菇产业的现代化,‘泌阳花菇’必须赋予新的内涵,生产方式、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必须快速升级。” 省农业农村厅经作站副站长胡军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