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河南鲁山县下汤镇,这个昔日靠外出卖棉、养猪谋生的中原温泉小镇,如今竟然借助“数字赋能”层层出圈,把一枚枚鸭蛋、一床床蚕丝被、一件件泳衣卖爆全国,甚至冲出了国门。这波“逆袭”简直太亮眼了。
企业发力:“南鸭北养”玩出新花样,鸭蛋线上卖爆了
“咱下汤镇,那可是鲁山的旅游大镇,温泉资源独一无二。”2025年10月16日上午,刚一坐下,下汤镇党委书记赵辉就热情地介绍起来。“过去乡亲们不是搞丝棉加工,就是外出卖棉,还养过猪。别看我们只有3.77万人,却是鲁山10万‘卖棉大军’的领头羊。”
如今,乘着数字经济的东风,下汤镇在网络直播、产业培育方面玩得风生水起,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在河南昆仑农牧集团蛋鸭养殖基地,集团总经理钱三强动情地讲起了企业与小镇共同成长的故事:“能有今天的规模,真离不开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南鸭北养”“水鸭旱养”渐成水产养殖新趋势。下汤镇敏锐抓住机遇,引入昆仑农牧集团,创新“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把蛋鸭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政府投入建设鸭棚、加工厂房,我们负责运营,农户参与养殖,大家都能赚到钱。”钱三强介绍说。目前,集团蛋鸭存栏量达100万只,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鲜鸭蛋、咸鸭蛋、松花蛋等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南方长江流域大部分批发大市场。同时,通过京东等平台,线上年销售2800余万元,比2023年年销量翻了一倍多。
“我们的鸭蛋采用‘无抗养殖’,品质绝对杠杠的。”钱三强介绍说。下汤镇369米的深井水、97%的森林覆盖率,为蛋鸭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鸭子住在棚里,每天垫稻草、麦秸,粪便和秸秆一起制成有机肥,既环保又赚钱。”
更令人期待的是,集团正在推进二期建设,1800平方米的新厂房将配备成品库、展示厅和直播间,未来还要直播卖鸭蛋,让产业链再延伸。
说起未来,钱三强信心满满:“明年春天,我们计划种植有机水稻,用鸭粪有机肥施肥,稻田里养鸭除草,形成‘蛋鸭养殖—有机肥生产—有机水稻种植’的绿色闭环。预计水稻收益能增加60%,蛋鸭产蛋性能提高20%,品牌价值再提升30%。”
数字赋能:电商直播破局,特色产品圈粉无数
“电商直播是大势所趋。”在鲁山深耕电商多年的刘星,分享了下汤镇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他所创建的南通星绮梦家纺有限公司主营国内电商和跨境业务,通过京东、淘宝等平台销售百货,同时帮下汤特色产品打开销路。
“下汤的香菇、鸭蛋、丝绵制品潜力巨大,但要做好电商,得解决‘起号’和物流难题。”为此,刘星建议镇党委、政府整合资源,搭建中央直播基地,形成“直播矩阵”。
同时,与快递企业洽谈,降低物流成本。“像鸭蛋这类产品,正常快递费一单要七八块,谈下来可以降到两三块,竞争力马上就来了。”
赵辉介绍,目前镇党委、政府正谋划与河南农大合作,开展电商培训500人次。同时,对接京东郑东新区办事处,通过微电影推广下汤农产品。“我们要让‘智慧下汤’品牌火出圈。”
丝绵产业作为下汤的传统优势产业,从全镇走出去的10万“卖棉大军”,不仅在全国各大纺贸市场站稳脚跟,还通过直播、电商开拓新销路。“以前主要给线下门店供货,现在也开始给线上直播团队供货了。”当地一位丝绵企业负责人说。“每年春节,镇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都是在外做丝绵生意发财的老乡们回来了。大家都借着数字东风实现了致富梦。”
数字赋能,让下汤镇春桃、鸭蛋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华丽转身。2020年万亩桃园爱心助农直播会,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3天线上销售鲜桃2100箱,销售额超10万元;蛋鸭产业的“多一点幸福”品牌通过直播推广,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思路打底:数字为产业插上翅膀
“我们提出了‘一二三四’发展思路,这是全镇未来的总抓手。”赵辉介绍说。
一条底线: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下汤镇依托网格化治理,创新引入AI智能监控,全镇606个视频监控摄像头24小时在线监控校园安全、垃圾堆放、防溺水等情况,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提升40%,让群众安心、企业放心。
两大产业:桑蚕养殖加工、丝绵加工与食用菌种植。丝绵加工作为传统产业,曾撑起无数家庭的生计。“10万‘卖棉大军’出下汤,在全国纺贸市场都有话语权。”下汤镇党委副书记、乡长杜江燕自豪地介绍说。如今,传统产业搭上数字快车,“蚕之初”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等国,“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三项引领:以网格为依托推进高效能治理;高质量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3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这不是空谈。”杜江燕自豪地说。王画庄村与县城投公司合作,流转700多亩土地种植菊槐等中药材,村里每亩收取100元管理费,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多元。群众流转土地收租金,弱劳动力在基地务工日赚80-100元,真正实现了“一地三赢”。
四个统筹:借助昭平台水库扩容机遇,谋划沿湖经济带;以红二十五军宿营地为基础,打造红色旅游经济带,计划投资4000万元建设“红色长廊”,上建光伏,下搞红色旅游灯光秀;抓住“南鸭北养”机遇,打造完整蛋鸭产业链;扩大菊花、枇杷等中药材种植,提升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
未来可期:文旅+产业升级,下汤镇要更火了
说起未来,赵辉充满信心:“我们不仅要做大做强蛋鸭、丝绵、食用菌等产业,还要推动文旅融合,让下汤镇越来越有魅力。”
依托昭平台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和尧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优势,下汤镇计划打造沿湖经济带,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借助红二十五军宿营地和院线电影《孤军北上》拍摄契机,发展红色旅游;探索“研学+产业”模式,让游客体验桑蚕养殖、丝绵加工全过程。
“林楼村万亩桃园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综合收入超500万元,效果特别好。”
下一步,下汤镇将完善电商培训体系,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提升品牌价值。到2026年,力争实现蛋鸭、丝绵、泳衣等产业线上销售额占比超50%,物流成本再降20%,让更多特色产品通过数字渠道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我们将继续锚定‘一二三四’发展思路,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数字为赋能,让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把下汤镇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赵辉如是表示。(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石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