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我国隧道工程智能化发展迎来重大突破。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在河南郑州正式成立,国内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同步发布。
本次大会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指导、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160余家建设、设计、制造、科研、高校、金融等单位的400余名代表共襄盛举,见证隧道建造领域数智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并现场发布国内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先锋•隧道大模型”。
共同体以“数智共享,隧创未来”为核心理念,秉持“开放包容、互助互益、自愿加入”原则,汇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装备-运维”全产业链力量,旨在破解行业数据孤岛、标准不一、协同不足等痛点。现场发起倡议并表决通过了《共同体章程》。
共同体将聚焦三大核心任务:共建数据底座,构建行业统一数据中心,制定数据标准,推动全链条数据共享;协同技术攻关,联合攻克盾构/TBM核心算法,赋能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产研深度融合,通过“产学-产研-产用”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该模型作为隧道领域首个垂直大模型,依托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773条工程线路,1200亿条工程建造数据,构建了通用大模型调度中小模型驱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体系,形成了贯穿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全生命周期场景+AI的数智互馈赋能技术体系新形态。
中铁隧道局首席专家、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洪开荣表示,现已研发了人机交互深度求索的隧道侠AI助手,搭建行业科普、专业问答、行业标准、文本翻译、专项方案和施组辅助编制功能新引擎。
他说道,隧道侠AI助手突破大模型对齐与微调技术,研发系列知识与数据场景靶向驱动的中小模型,形成隧道设计BIM可视化、隧道施工评估、隧道装备选型、隧道运维感知与解译等多个应用数智决策新范式。
在高原铁路隧道、崇太长江隧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等工程完成验证,实现隧道建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共同体发起单位倡议全行业共同夯实数据底座,搭建“合规框架”与“信任机制”,打造行业数智新生态;共享数据资产,激发行业创新动能,全力推动产学、产教、产研、产用融合助力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深耕数据挖掘,依托隧道掘进机智能建造云中心数据、算力共享共研共用,为大数据技术深度赋能盾构/TBM 隧道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实现成果落地推广,为我国隧道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同期举办“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论坛”“中国中铁人工智能推进会”“学术沙龙”等活动,围绕数据资产市场化、产业链重构、装备协同制造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李凤远指出,在人工智能从具体场景设计到落地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推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
他说道,为了让AI更精准地适配场景需求,需要打破人才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促使业务场景与AI技术实现“同频共振”。在标准化、重复性、高风险等环节方面释放人力,让隧道工程师们更专注于工程创造性、决策性、战略性的工作等,逐步实现“场景驱动,价盾创造”的目标。
据悉,中国盾构机TBM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已达70%。在这一领域,我国已攻克多项国际“卡脖子”难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且与很多国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彰显了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李站国表示,随着智能化水平提升,AI赋能将在推动掘进效率、施工安全及绿色环保等方面实现大幅进步;借助精密计算,相关设备的能耗和成本也将显著降低。
字节跃动,洪流已至。数智赋能,隧见未来。共同体的成立与垂直大模型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隧道建造正式迈入数据驱动、智能引领新时代。
(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 齐馨 | 初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