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五一期间近5万人次打卡,“看到闭馆也不舍得走”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4月27日在郑州美术馆开幕以来,前来看展的观众络绎不绝,人气爆棚。记者了解到,从5月1日到5日,参观展览总人数近5万人次,创今年的客流新高。郑州美术馆每天下午延时1小时闭馆,实现了大众与美术馆的“双向奔赴

文化中国行 | 五一期间近5万人次打卡,“看到闭馆也不舍得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5-07 16: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个五一假期,一场书法展轰动中原。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4月27日在郑州美术馆开幕以来,前来看展的观众络绎不绝,人气爆棚。记者了解到,从5月1日到5日,参观展览总人数近5万人次,创今年的客流新高。郑州美术馆每天下午延时1小时闭馆,实现了大众与美术馆的“双向奔赴”。

究竟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一场书法展成为郑州五一假期的展览“爆款”?

作为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是中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展出楷书作品215件、隶书作品132件,以及全国名家名作、“嵩山汉三阙”等豫地汉碑、“龙门二十品”和千唐志斋墓志拓片,聚焦经典、内化出新,风格样式、个性面貌多种多样。众多书法创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纷纷到郑州美术馆打卡参观,在展览中重新认识汉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规模大、等级高,本届展览注重临古涵养和个性表达,作品既有古人之气韵,也见个人之性情,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赏临创转化的绝佳机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灿辉评价道。

展览从4月27日持续至5月12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每日派一名主席团成员带领两位书法家进行公益讲解服务活动。河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顾翔表示,公益讲解活动是河南省书协自全国第九届楹联书法作品展览以来的创新之举,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我在讲解时会穿插书法史、书法审美以及创作技巧和注意事项,把展出作品当做我们学习书法、欣赏书法的纽带。

以文化人,以书养人,书法涵养着人的心灵和情操。展厅内,观众三五成组在交流中对一幅幅作品进行欣赏学习。大量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表达“内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

“这场书法展览在郑州这样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举办,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一大早就过来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市民都在排队等待入场,特别是还有很多年轻观众,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来自广东的书法爱好者坐了6个小时的高铁来到郑州,直接奔赴展览现场一睹为快。“今天收获很大!不仅看到了汉代碑刻原拓和等比例复制的‘嵩山汉三阙’,还看到了当代书家高水准的隶书、楷书作品。”

“我创作的这幅作品取法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整篇1000多字,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构思、打样、练习。此次来到河南的目的是为了在众多书家的作品中学习借鉴优点,为今后的创作拓宽思路。”来自河北的楷书入展作者杨东洋告诉记者,与他一道而来的还有好几名河北的书法家,“我们都不舍得走!这场展览是每一位书法创作者和爱好者一次千载难逢的观摩学习机会。”

来自河南大学书法系的学生也自发组织前来观展,他们驻足于每幅作品前进行交流,“这幅取法于《好大王碑》,这幅取法于《西狭颂》”“这幅朴厚古穆的隶书与简练旷达的楷书相得益彰”……前几天,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赵振乾带领着书法系的学生来观摩学习了一天。他说:“对待国展要与古为徒、与今为友,用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入研读古代经典,把古老的艺术形式与当下的审美形式融合在一起。此次展览评选出的作品水平都非常高,且各有特色,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他们认识到书法创作中自身的问题。”

本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三个特展非常精彩,具有“一碑一奇,莫有同者”美称的豫地碑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仅刻于石上,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在“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现场,书法家出于对魏碑的热爱,对诗文的研究,在原碑拓片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题跋,引得观众驻足品评。来自常州的书法爱好者抑制不住兴奋,激动地说:“站在作品前,静静地欣赏,体会着古与今的文化交织,就像与古人在隔着时空对话。”

学习书法两年的陕西书法爱好者刘女士,由于工作繁忙,一直在线上报名学习书法。从汉碑开始学习,临过许多帖,但本次大展,极大地开阔了她的眼界。她说:“这些优秀的作品或飘逸潇洒,或厚重端庄,或气韵生机……不仅具有艺术的形式美,所书文字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推崇和敬仰。”不知不觉间,已到闭馆时间,“还有这么多魏碑精品没来得及好好看,一天的时间不够用,我还得来一天。”刘女士说。

“一次不够,下次再来。”无数的观众沉浸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中原书法艺术的研究中……展览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中原大地上赓续几千年的书法遗风,全面展示了河南作为文化大省的中原书风的魅力和整体实力,为观众奉献了一场鉴古观今的对话、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书法篆刻艺术盛宴。(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 齐馨 | 赵慎珠 刘洪锋)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