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孟津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蝶变”

河南孟津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蝶变”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3-30 16: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9b93072e9977b1f8043f84f7bb07db

乡村美景 张继宏摄影

 “俺得把院子整理的干净点,不能拖大家后腿啊……”今年62岁的老李,是河南孟津朱寨村村民,几年前,村里帮他把大门进行了“升级改造”,没多久,老李就把自家院子也做了提升:种上了花,重修了厕所,还用上了电热水器。

如今,来到孟津的乡村,不少地方的乡村道路都是宽阔的水泥马路,雨水、污水都有专门的地下管线,村民家的大门是统一的白墙黛瓦,家里面是整洁院落、每户都有干净的卫生间……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农业+旅游”让村庄的“颜值”和“气质”都有了提升

3月27日一大早,孟津送庄镇白鹿村就格外热闹,这里到处盛开着桃花,村庄的马上路停满了车辆,时不时就能看到桃树林里拍照打卡的年轻人。村里面,锣鼓声、歌声、笑声交织,当天,洛阳送庄镇第六届桃花节开幕式在这里举行,孟津也开启了“赏花模式”。

“洛阳市里、济源、三门峡,周边好多地方的人,一到周末、假期都来我们这玩,日子过得比以前红火多了。”村民刘老汉指着开幕式现场一旁的桃花林说,以前种桃树,总担心卖不出去,现在好了,桃子熟了,就有城里人来,采摘、吃农家饭,走的时候,还会买走许多。

虽然现在桃子还未到成熟期,但送庄镇不少果农家里的草莓早已成熟,游客不但可以赏花,还能进大棚采摘,“农业+旅游”“农业+休闲”的方式,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不少。

   

“送庄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种桃树,但销路一直不好。后来,为了解决‘卖桃难’的问题,当地政府引进新品种,打造平台、品牌,慢慢打开了销路。”送庄镇党委书记卫世军说,2012年,他们这里的桃树种植面积不过千亩,当下,桃树种植面积已达到了近两千亩。

谈到目前的发展时,卫世军表示,送庄镇现在已是“一年四季都能来,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1月—5月,可以采摘草莓,4月下旬到5月中旬有小西瓜,秋冬季有柿子、猕猴桃、枣、石榴等。”

据介绍,送庄镇现在年接待游客已达到了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200万元,实现了景景相连,田园生金。    

孟津负责人杨劭春告诉记者,为了下好“乡村振兴棋”,孟津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科学编制了《孟津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制定9个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日通报、周例会、旬调度、月观摩等制度,压实工作责任。同时,以沟域经济为抓手,做好产业、特色、生态、融合“四篇文章”,成功打造梭罗沟等沟域经济带,形成了孟扣路等四条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了省级果蔬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十里香草莓等500亩以上特色农业园区55个,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农旅品牌和万亩孟津贡梨等一批“万字号”农业项目,孟津已成为洛阳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奶瓶子”。

杨劭春说,孟津还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性政策,投入担保基金3亿余元,引导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5万人,带动就业17.5万人,“回孟津干吧”成为孟津的新名片。此外,孟津坚持城乡规划共谋、设施共建、服务共享、文明共育,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城乡客运、水、电、网络、电视覆盖率达10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孟津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万元,10万元以上村达到137个。

省级贫困村“变身”旅游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从孟津送庄镇白鹿村向西约20公里,就到了孟津朝阳镇卫坡村。与充满果香味的白鹿村相比,卫坡村更多了一些历史的厚重。

据了解,卫坡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豫西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一处,老街东西长180米,南北宽10米,相传这里是北宋宰相魏仁溥的后花园“魏氏池馆”,并在此培育了贵为牡丹花后的“魏紫”牡丹。

“之前的卫坡村,是省级贫困村,四面环沟,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卫坡村党支部书记魏光占说,为了发展,他们把村搬到了对面,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2012年对老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开发。2017年,老村成为了3A旅游景区。

dc1ffc51aa0f936c6cfb7a8cea3b5e4

乡村美景 张继宏摄影

现在的卫坡村早已“脱贫摘帽”,魏光占说,一到周末,他们平均每天会迎接2000—3000人游客,小长假期间,游客更是络绎不绝,每天都有数万人前来,“村民们不但自己就能在家门口就业,还带动了附近其他村镇的就业。”

“近年来,我们按照‘村里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的要求,大力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清违治乱等工作,建成16个镇级垃圾中转站和96个‘绿庄’,铺设污水管网501公里,改厕3.6万多座,乡村正由‘一处美’向‘处处美’蝶变。同时,孟津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治黄兴黄紧密结合,贯通主线长126公里的黄河生态廊道,打造‘孟津不墨千秋画,黄河无弦万古琴’的美好景象。”杨劭春说。

杨劭春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是孟津乡村面貌快速演变的阶段。他们将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通过“四个着力”(着力强化规划引领、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清洁村庄”向“美丽乡村”转变,由“示范带动”向“全域推进”转变,由“环境提升”向“功能完善”转变,由“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以配套服务“外在美”,助推生活方式“内在美”,让美丽乡村与宜居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他表示,孟津要实施名特优品工程,加快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小浪底镇柏崖山沟域经济带,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实施美丽家园工程,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清违治乱等工作,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实施幸福生活工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创业支持机制,推动农民富裕富足。(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