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场村的春风

徐场村人曾靠卖木材维持生计,时间久了,意外发现泡桐板竟是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依靠泡桐,这座兰考大地上的小村展现出别样的活力,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昂首阔步,意气风发。

徐场村的春风

来源: 河南日报
2021-02-24 07: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河南日报记者 张笑闻

2月23日,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

和煦的阳光洒在村口路边的泡桐树上,微风拂过,带来春天的气息。漫步在村中,古色古香的庭院,悠扬悦耳的琴声,似乎都显示着这个以制作民族乐器闻名的小村的不同。

今年70岁的徐留顺是村里的老一辈。“怎么也没想到村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曾经在温饱线上挣扎过的他,对贫穷记忆犹新。“以前俺村穷得叮当响。”徐留顺说,“那时候一年的全部收成才1万多元。”村口的一条土路,每逢雨天就成了“水泥路”。

但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百姓种下的泡桐树让徐场村找到了出路。

徐场村人曾靠卖木材维持生计,时间久了,意外发现泡桐板竟是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上世纪80年代初,徐场村高薪从上海聘来乐器厂的技师,村民苦学制琴手艺,一教十,十教百,当年廉价出售的泡桐成了宝,长成了民族乐器大产业。

徐冰,就是徐场村民族乐器产业发展中的一名代表。曾在外打拼且小有成就的徐冰毅然返乡投身古琴制作,“古琴作为民族乐器,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我想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徐冰的古琴生意可谓蒸蒸日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张古琴可以卖2万元,去年卖出了10张琴,收入至少有20万元。”

走上致富路的不仅有徐冰,“我们徐场村106户人家,有85户开作坊,制琴、筝或生产相关配件,都从泡桐上挣了钱,又一次实实在在享到了焦书记的福。”该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说,2020年,全村产值突破1.8亿元,仅民族乐器产业这一项就使全村村民人均收入增加1.9万元。

步入村中,细细打量。以“宫商角徵羽”命名的五个小广场、五音路、琴韵路,处处与乐器相关。谁能想到,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徐场村村民,如今以琴曲招待远客。依靠泡桐,这座兰考大地上的小村展现出别样的活力,在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昂首阔步,意气风发。

(编辑:郭同欢)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