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 南阳岩石文的远古玉璧

南阳岩石文里的“碾盘玉璧”及其早期功能南阳岩石文(岩画)是人类文明初期的历史画卷和刻划在岩石上的鲜活“史书”。南阳发现的典型碾盘状岩画(岩石文)基本情况如下:1.方城县古庄店乡一里坡岩画(岩石文)。

南阳岩石文(岩画)试读 南阳岩石文的远古玉璧

来源: 南阳日报
2020-08-07 15: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方城县清河乡后崔庄石碾盘状岩画

龙腾南阳讯 近年来,随着南阳一系列重大考古的新发现,一次次国家级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一批批国际国内文化专家、考古学者踏足,南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神秘面纱,正在一层层被揭开。围绕王子朝奔楚事件中“不见冢”的发掘和研究,黄山遗址中神秘的“大王”考古,神秘的天书“岩石文”的试读,成为“文明在宛”和“文明核心区”的三足之势。

特别是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的成立,让一大批有见解、有思想、有学识的专家,如蜂亲蜜,智慧归巢,笔耕不辍,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笔者虽才疏学浅,不敢妄言狂语,但在这股强大的学术潮流推动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成此拙文,也希望为南阳古文明的研究添一根柴,注一滴水,尽一份力。

南阳岩石文里的“碾盘玉璧”及其早期功能

南阳岩石文(岩画)是人类文明初期的历史画卷和刻划在岩石上的鲜活“史书”。从此种意义上来讲,南阳岩石文既是远古先民的历史记忆,又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之根。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用最原始、最质朴的石刻语言,通过岩石这种载体来表达心声,交流思想,记述事件,诉求愿望。因此,南阳岩石文被誉“神秘的天书”。

璧的历史非常悠久,早期的形状,已无从考究,但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年以上的历史。新石器时期的玉璧形制无定式,多光素无纹,少数有谷纹、蒲文等装饰,显示了简约质朴的特点,表现出原始状态的朴拙美。《周礼·春宫·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玉璧作为承载文化、思想、精神、情感和身份的载体,不仅是厚葬制度的器物,而且还被统治阶级用于祭祀和礼仪,在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邹衡先生在《试论夏文化》①中认为,犹如周礼继承商礼和商礼继承夏礼一样,夏礼可能是继承虞礼而来的,正式提出了虞礼的概念。总之,在夏礼前已有了更早的礼的初级形态,应当是无疑的。《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先民把祭祀活动看的相当重要,由于对自然缺少科学的认识,以至于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自然神灵、灾害瘟疫、生殖崇拜,都当做了祭祀对象。玉璧是中国玉文化中重要的礼器之一,早期的玉璧充满神秘感,主要被作为礼器和用作葬玉。后来随着玉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玉璧逐渐冲破了神秘色彩,向世俗化发展,进而演变为佩玉、礼仪馈赠品和陈设装饰品。

对于玉璧产生的源起,目前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说法,但从事物发展继承的规律看,南阳碾盘岩状玉璧或为早期的石璧。玉璧状石碾盘岩石文,就其作用上来说,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祭祀活动总要在某些地点举行,但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平地,或在河边。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其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早期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礼记·礼器》②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礼记·祭法》③说:“除地为墠。”方城的大碾盘状岩画(岩石文)有在丘陵下的,有在水边的,有在平地的,也说明了这一点。

方城县清河乡观音台石碾盘状岩画

碾盘状玉璧:通天地祈神灵,宗教原史的萌芽

《史记·货殖列传》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南阳所发现的岩石文内容丰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雕刻之精实属罕见,是爻窝岩石文(岩画)的最主要区域。在生产力低下的中国早期社会,制作这些岩石文,显然不是短时间和一般力量所能为。特别是在巨石之上,先进行修整打磨,然后进行雕刻,反映了先民在制作时不惜资财,用心良苦的一面,同时也说明南阳岩石文在先民心中的神圣地位。

南阳岩石文在制作上因石就势,直接在岩石上研磨、刻划、雕凿,从外形上划分,可分为线条型、凹穴型、沟槽型、圆雕型等形状;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的内容占比例很小,包括生殖崇拜、禽兽、脚印等。大量存在的是抽象的,主要为圆形凹穴、方形凹穴、沟槽、网格、米格、圆碾盘等。另外,在部分乡镇发现有史前巨石支石遗存。凹穴岩石文直径通常在3厘米至50厘米,深度0.5厘米至45厘米,以组成图案排列为主;也有少部分大的凹穴,直径在45厘米左右,为圆形圜底,研磨而成。凹穴岩石文既有规则排列的,也有不规则排列的,12穴以下的凹穴组成较少,12穴以上的较多,构成了南阳岩石文的基本面貌。

南阳市区发现的这些石碾盘岩石文(岩画)的制作,首先要选石,选择的石头大都在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研磨、利于聚集的地方。其次是对巨石进行圆形加工,在直径2至3米的大石头上进行打磨,根据需要把石头做成圆形状。其三是要在大石头的圆心部位研磨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凹穴,再在圆身上制作一些直径3至4厘米的小凹穴。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要制作成这样的碾盘状岩画(岩石文),创作者不知要经过何种的艰辛劳作,也不知其内心要充满多么丰沛的精神动力和强烈的创作冲动。

  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柳树沟石碾盘状岩画

南阳发现的典型碾盘状岩画(岩石文)基本情况如下:

1.方城县古庄店乡一里坡岩画(岩石文)。位于古庄店乡韩岗行政村一里坡自然村吐雾山下,直径3.5米,中孔直径30厘米,岩石上有大小凹穴、沟槽。

2.方城县清河乡观音台岩画(岩石文)。位于清河乡杨庄行政村观音台自然村古河道边,直径2.2米,中孔直径17厘米,上布凹穴。

3.方城县清河乡后崔庄岩画(岩石文)。位于清河乡豁口行政村后崔庄自然村古河道边,直径1.3米,中孔直径17厘米,上布凹穴。

4.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柳树沟岩画(岩石文)。直径2.6米,中孔直径30厘米,上分布凹穴形岩画,风化严重。

5.南阳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杨寨村柳树沟岩画(岩石文)。直径2.7米,无中孔,分部大量凹穴形岩画及灯笼形沟槽,其中最大的一组岩画为22穴。

璧,古代的一种器物名。《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璧”字的:“瑞玉,圆器也。”《尔雅·释器》④中指出:“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邢禹疏:“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璧。”这里把璧的形制讲得十分清楚,“肉”是指周围的边,“好”是指当中的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以上便是璧。

南阳碾盘状岩石文(岩画)和玉璧的相同之处在于:

1.从材质上看,都是以石头为载体,进行加工打磨制作方法一致。2.从形状上看,都是圆形、空心。3.从作用上看,都是以祭祀为主,且主要表现的是通天礼天功能。4.从事物发展规律上看,与早期玉璧有时间上的交叉,但更粗旷、更原始,比原始玉璧更早、更朴实,明显带有事物发展的传承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岩画专家汤惠生先生多次在方城实地考察后认为:方城玉璧状石碾盘为我们揭示了凹穴岩画的功能,就是要通天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兆复先生在考察方城后说:方城岩画基本上都跟祭祀有关,把中国文明的阶段更具体化了。河南省石刻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蔡全法先生说:这是在一种宗教思想支配下去做的一些岩画,像那种玉璧凹穴,实际上就是人们有愿望去祈求上天那些神灵。另外,方城还邀请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教授,宁夏岩画研究中心乔华主任,岩画学博士、教授杨超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岩画专家、文博研究员到方城考察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都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方城的石碾盘岩画(岩石文)与祭祀、宗教通天有关。

南阳岩石文或产生于新旧石器的交替阶段

南阳岩石文(岩画),出现时间可能在新旧石器的交替阶段。此时,磨制石器的出现,陶器的发明,原始农业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生产资料,提高了生产力,人类社会由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开始定居生活,有了族群和一定的活动区域,人们在生产和劳动中关系更加需要密切配合,思想交流更加频繁,出现了原始信仰、语言和原始艺术、原始音乐、原始绘画、原始雕塑、原始文字、原始宗教、原始礼仪。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记事祭祀的岩石文也应运而生、流传至今,为我们留下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千古之谜。

①邹衡:《试论夏代文化》,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②《礼记·礼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③《礼记·法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页。

④郭璞:《尔雅》,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⑦6

□李迎年

(李迎年)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