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济源美如画

近日,河南省济源市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架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一只母金钱豹带着一只金钱豹幼崽活动的画面。这只小金钱豹的降生意味着济源已经有稳定的金钱豹种群在栖息。

生态济源美如画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19-03-06 10: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河南省济源市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架设在野外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一只母金钱豹带着一只金钱豹幼崽活动的画面。这只小金钱豹的降生意味着济源已经有稳定的金钱豹种群在栖息。

“有中青年个体,也有幼年个体,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种群。”愚公林场黄楝树林区主任薛茂盛介绍,金钱豹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其珍贵性不言而喻。金钱豹属于食物链顶端,是典型的“保护伞”物种,金钱豹种群能在济源范围内生存繁衍,说明济源市的动植物种类比较丰富,能够充分满足金钱豹的生存需求。

不仅仅是金钱豹在这里出没,目前济源太行山有各种动物近700种,包括金钱豹、林麝、红腹锦鸡、猪獾、猕猴、西伯利亚狍等多种稀有野生动物。据介绍,全市现有植物1800余种,为河南省植物总数的42%,有各种动物近700种,其中兽类34种,为河南省兽类总数的74%,有鸟类140种,为河南省鸟类总数的46%,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34种,是中原地区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宝库。

动植物都青睐济源,选择在此“安家落户”,说明济源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生态兴则文明兴。济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并重,深入持久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美丽宜居济源。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济源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合力逐渐集聚形成,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清新。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空气洁净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蓝天常有、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济源一直在努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生态屏障让城乡更美丽

绿绽枝头春风暖,正是植树好时节。2月28日,济源市6000余名机关干部到义务植树基地植树,拉开了新一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大幕。经过一个上午的忙碌,大家栽植白皮松、樱花、元宝枫、白蜡等4万余棵,为济源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新绿。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底色。济源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绿色之城,有着植绿护绿、美化家园的优良传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持续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努力把济源建成无山不披绿、无水不映绿、无路不荫绿、无村不围绿的美丽宜居城市。

老愚公锲而不舍搬移大山,新愚公坚持不懈绿化山川。近年来,济源市以构建生态体系、绿化人居环境、繁荣生态文明为目标,以“城区园林化、山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镇村生态化”为重点,以集中造林绿化和全民义务植树为抓手,绿化荒山,美化家园,誓让城乡着绿装、山川披锦绣。曾经黄土裸露的丘陵沟壑披上绿色新装,曾经偏远闭塞的山中村落成为美丽乡村,曾经增收乏力的林区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基本建成了总量适宜、结构合理,与城市发展规模及生态需求相适应,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生态网络体系。

玉川大地因林而绿、因绿而美。十八大以来,济源投入绿化建设资金投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林业生态建设、森林河南等造林绿化工程,共完成造林44.1万亩,森林抚育15.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700余万株,特别是完成太行山裸岩困难地荒山绿化10余万亩,造林成活率达95%,探索出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三年管护的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成功经验,被国家林业局、河南省林业厅作为先进经验进行推广。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有力地保护了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如今,济源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建设生态和谐济源,正在从绿色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错落有致的景观树,漫山遍野的防护林,“绘”成一幅壮美的绿色画卷,使得济源“城在林中、村在景中、房在园中、人在绿中”,绿意盎然,魅力无限。

从“国家园林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再到“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以及“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一项项含金量十足的“国字号”荣誉,见证了愚公儿女植绿、护绿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济源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环境保护让生活更幸福

环境优良,人心所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意识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济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但没有因此恶化,反而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何以如此?靠的就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靠的就是持续强化环保的行动。

“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抓环保就是促转型、抓环保就是惠民生”,石市长说。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深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提标改造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总量减排与保障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济源位于“2+26”通道城市之列,工作压力大,但解决环保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市委、市政府高举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旗帜,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愚公移山、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持防治并举,强化源头控制,强力实施“蓝天”“碧水”“清洁”等工程计划,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建设步伐稳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双赢。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济源,为群众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生产生活方式” ——绿色发展让未来更美好

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济源市牢固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正确处理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关系,以绿色低碳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万洋集团,由几户农民入股筹建立的私营小作坊式企业,经过不断转型升级、拉长链条,目前已经成长为总资产达60亿元、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化企业集团,连续多年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产品也由单一的电解铅发展到电解铅、硫酸、氧化锌、稀贵金属、蓄电池、复合肥、金银制品、石膏板等十余种,形成了环保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企业内的小循环、集聚区的中循环、全市的大循环”,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济源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建设29个试点市之一,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经济,推动节能降耗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风力发电项目,实施低碳建筑示范工程,推广公共自行车等低碳交通方式……济源市在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示范等方面实现突破,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城市加快建设。

走出一条山川更秀美、生态更宜居、人民更幸福的绿色发展之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时代的潮流奔腾不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当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又富又美济源一定会赢得一个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