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作者:聂春洁 来源:郑州日报
2018-01-15 09:30:36
分享

郑州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7月17日,全球首台“马蹄形”刀盘盾构机郑州问世(资料图片) 新华社发

宇通客车、中铁装备智能工厂、富士康、国能电池智能车间、大信橱柜全屋家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我市公布“十三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来,郑州“智造”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一大批工业新型制造模式相继涌现,郑州“智造”百花园里群芳斗艳,积极引领郑州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刷新工业形象

购买橱柜、空调,可以自己定义产品外观、颜色,甚至性能,随着我市传统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翅膀,这样“魔幻”的购物体验悄然来到用户身边。

“大信橱柜积累了10万个家庭数据,总结出6000多种国人喜欢的经典套型,编成软件,做了语法,放到云计算中心。”大信橱柜董事长庞学元说,客户想要什么款式、材质,云端上一分钟出效果图,然后指令发送到智能化柔性生产线上快速生产。大信橱柜开发了392个标准化产品功能模块,通过模块间的自由组合,满足了不同家庭的厨房尺寸和功能要求,实现整体厨房无限制个性化定制,每天可生产1000套橱柜,成为中国定制家居行业的龙头企业。

海尔郑州互联工厂可以实现自动无人冲片、串片、涨管,效率的提升让定单交付周期减半。与以往用户只能选择标准商品不同,海尔互联工厂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开启了空调业的“个人定制”时代。“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海尔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海尔大规模定制平台上,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实际需求,选择产品的功能、材质、颜色、款式、图案、容积等,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个人需求进行选择或自行设计。

宇通客车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产品研制周期从32个月缩短到16个月,生产效率从8小时生产13.3台增加到18.5台,提升了39%,单车制造能耗从3478元降到2606元,下降了35%。

取得丰硕成果

郑州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工业发展核心动力,制定实施《关于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启动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2017年,中原物联网体验中心开始运营,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使用,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不断涌现,一大批重点企业(项目、平台)被列入国家、省试点示范工程。

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的河南省工业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等4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中铁装备和宇通客车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全市新增中铁装备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大方重工等5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郑州三磨所等2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中机六院的“智能工厂全生命周期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钢网“钢铁在线交易平台”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新天科技的“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双创平台+生产制造模式变革”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三全食品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格力电器等10家企业入围省级智能工厂,四方达等10家企业入围省级智能车间。

来自市工信委的数据显示,2017年1至11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08.7亿元,同比增长8.2%,预计全年有望突破1300亿元。

引领发展方向

2017年11月3日,中原物联网体验中心成立。该中心汇集了汉威、威科姆、光力、辉煌、华骏、金惠、山谷网安、天迈、拓普、新开普、新天等22家郑州知名物联网骨干企业,涵盖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信息安全等众多应用领域。全市物联网相关企业已超过百家,初步测算,2017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增长25%以上。

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郑州市已形成智能传感器和仪器仪表、组网技术和通信设备、信息安全等3类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部分领域全国领先,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基础和相关产品的批量生产能力。

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以“互联网+”为突破口,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全面推动智能制造。

根据《郑州市“十三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郑州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将以大力发展机器人、物联网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关键零部件、精密数控装备等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无人机、3D打印装备等两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形成郑州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梯度发展体系。

《规划》提出2025年发展目标:形成一批具有业务相关多元化特征的智能制造装备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和一批在其业务细分领域具备较强话语权的“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业产业链就地配套,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构成较强的产业链竞争力,产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本报记者 聂春洁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