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绿色发展 绘“浓”生态底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9-12 13:19:05
分享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山、水、林、田、空气,共同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它们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面对一系列环境问题,只有向“绿”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就是要着力打造绿色空间、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河洛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从林业生态建设到“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从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到产业向绿色化改造升级……进入“十三五”,洛阳聚焦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林业生态行动、乡村清洁行动、生态修复行动,着力打造“绿色空间”;聚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小游园建设,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如今的洛阳,有一种让人不由自主静下来的魅力,这就是生态之美!

让大地更绿

古都洛阳,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当远方的客人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无论是走高速公路,还是乘坐高铁,亦或是沿国道、省道行进,廊道沿线密密匝匝透着新绿的行道树、远处山坡葱葱郁郁的生态林,都令人神清气爽、印象深刻。

生态良好,最直观的标志是“绿”起来。俯瞰洛阳的地理空间格局,洛栾、洛卢、连霍等主要干道,把中心城区与“六组团”及南部生态涵养区紧密串联贯穿在一起。

去年以来,洛阳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标准,全面掀起廊道绿化高潮,以“绿廊”“绿网”“绿带”“绿岛”“绿园”“绿线”“绿道”“绿业”等“八绿”工程为统领,打造辐射全域的绿色生态走廊,累计造林22万亩。

“高密度、大绿量,春有花、夏有荫,秋出彩、冬有绿,既造林又造景”,成为全市实施廊道绿化的一个剪影。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生态脱贫工程,把山区林农在“林上采、林间种、林下养、林中游、林边加工、林外销售”的林业经济“致富链”上,实现绿色富民。

小游园牵着大民生。去年以来,洛阳将小游园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实事,突出以人为本,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让群众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以前这里环境脏乱,杂草丛生,沟渠里也都是垃圾,我们都绕着走。如今大变样,在绿植间散步、健身,真是好!”在位于洛阳市伊洛路与龙门大道交叉口东南角的八里堂西游园,正带着孙女游玩的刘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像八里堂西游园这样的小游园在洛阳有很多。去年,洛阳开始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游园和街头公园绿地,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为市民营造便捷、舒适、优美的公共绿色活动空间。去年已建成47处小游园,今年新建、改扩建小游园将达50处。

如今,随着河洛大地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和中心城区小游园的普及,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绿色、共享新发展理念带来的获得感。

让河流更清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

古都洛阳,因水而得名,因水而兴盛。如今,以推进“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一幅全力做好“水文章”、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的壮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四河同治、三渠联动”主要针对市域内的伊河、洛河、瀍河、涧河和城市区的中州渠、大明渠、铁路防洪渠进行集中治理,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统筹推进水、城、山、田、园、林、路等综合治理和提升,提出到2020年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的总体目标。

傍晚,夕阳映红洛河河面,家住高新区滨河北路的李均像往常一样到洛浦秋风园健身。碧波荡漾的河面、丰富的绿色植被以及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依河而建的洛浦公园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带来了“绿色福利”。

与此同时,在河渠沿线,截污治污工程正全面推进,着力守护“一河清水”。

“养殖场拆后这一个多月,周围的环境变化太大了。臭味不见了,河水变清了,俺的心情跟着也好了。”在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九泉村,村民田景献感慨地说。

田景献是当地的养殖专业户,养猪已有17个年头,共有6个猪圈。为配合瀍河综合治理工作部署,他的养殖场在7月被拆除了。今年,不只田景献一户,县政府拿出1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养殖户拆迁赔偿,9月底前将流域内104个养殖场都要拆除完毕。

不仅如此,引水补源、河道治理、沿河棚改……一场治理河渠、保护水生态的全面战役已经打响,234项综合治理实施项目一一提上日程。

“大问题河长处理,小问题巡河员解决,河流有了‘管家婆’咋会治不好。”今年6月,《洛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年底前将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城市区127条河流的各级河长全部上岗,以河长制实现“河长治”。除了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洛阳市还将城区范围内诸多渠道、水系也纳入河长名录,真正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让环境更美

环境保护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生态城市建设,也不仅仅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更要追求、构筑一种绿色生态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狠抓重点污染治理、彻底拆除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火电行业达标排放、全面控制扬尘污染、全面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去年以来,我市全面打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日前,记者在古城快速路建设工程指挥部监控室里看到,多个摄像头对施工现场实时监控。据介绍,我市凡是1万平方米以上工地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实现了远程监控。这一现代化扬尘治理设备的运用,缘于我市对扬尘治理的高压态势。

目前,我市共有建筑工地700多个。每一个都必须在做到“七个100%”的基础上,强化“五个一律”要求,即扬尘治理不达标的工地一律停工、停工3天后整改仍不合格的一律处罚、处罚后仍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列入黑名单,凡再次检查中发现违反规定未处理的直接责任人一律就地免职、相关责任人一律全部从严追责,对建筑工地扬尘“零容忍”。

“散乱污”企业分布散、工艺差、污染重,危害极大。当前,我市正采取全面排查、交叉督查、关停、查封等措施重拳治理“散乱污”企业,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已取缔的“散乱污”企业严盯死守,严防死灰复燃。

集中供热普及率低,是洛阳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短板。每年采暖季,不仅群众反映强烈,而且大量存在的小锅炉,也给环境污染防治带来不小压力。去年年底,洛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提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00万平方米,使集中供热普及率由目前的40%达到70%以上。

一年提高30个百分点,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实现?

答案是“冬病夏治”。今年开春,采暖季刚结束,一场关于冬季供热的施工大会战立即全面打响。一些难啃的“硬骨头”,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坚持一日一汇报、一周一协调,全力向前推进。数据显示,上半年,已完成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49万平方米,进度超出预期。

环境污染问题的背后是作风和责任,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大力倡树“清新简约、务本责实”的作风导向。在全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我市成立多个督查组,目前共追究问责环境污染防治相关责任人员近300名。

绿色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公众集体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才能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买高能效家电、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洛阳的共识度不断提升,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新风尚。(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