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桐柏农业发明家汪延忠:“为农民搞发明是我最大的幸福”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7-08-08 11:21:33
分享

老汪累了,一心痴爱发明的他,因积劳成疾,引发血压增高,病倒了,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输着液,脑海里还在思考着“第二代花生收获机”的技术改良问题。心焦火燎的他,趁着爱人下楼的间隙,偷偷拔下了输液针头,溜回了厂子。

老汪大号汪延忠,现年68岁,自小在桐柏农村长大,1984年开始从事农机具研制工作,30多年来,硬是凭着一股子钻劲,潜心研究发明,先后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多项技术填补国内农机具技术空白,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发明家”。

“我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上世纪50年代初,汪延忠出生在桐柏县城郊乡河坎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姊妹多,往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艰辛的生活铸造了他从小不同于常人的性格,不粘父母,爱动脑筋,爱琢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鼓捣一些玩意儿,他做的弹弓非常对称,连大人看着都佩服,他做的独轮小推车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汪延忠更是痴迷于各种机械,家里的机械和农具总是让他拆了卸,卸了拆,很多成型的物件经他“鼓捣”后,不能再使用,被母亲视为“败家子”和“不务正业”。偶尔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母亲的看法。

有一年插秧时节,亲戚朋友们到家里帮忙薅秧苗,由于人手多,家里的“秧把”(一种船状的座骑凳子)不够用,又正值农忙,母亲借遍了村子,也没能借到。看着母亲焦急的面孔,时年12岁的汪延忠急用生智,灵机一动,找了几块小木板,搬起家里的小座凳前后左右的看了看,然后把小座凳放在木板上比划了一番,标记好刻度,拿起小铁锤“叮叮当当”钉了起来,不大一会儿,四张“有模有样”的“秧凳”出土了。这种“秧凳”因样式灵巧,在水田中轻便自如,长时间坐在上面舒适,不易疲劳等特点,深受乡邻们的喜爱,周围邻居纷纷夸赞“这小伙子真行”,看到自己的“动手能力”让乡亲们“喜上眉梢”,给正值少年的他增添了无限的信心和决心。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农民种地耕种大多采取车拉肩挑、牛耕作业等方式,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一年忙碌下来,还不够温饱,汪延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志要为乡亲们干点啥,改变这种现状。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8年春,武汉测绘学院招生,看着喜欢的专业,汪延忠说服母亲,欣然前往该校机械制图专业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两年的系统学习,令汪延忠茅塞顿开,为他今后的发明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搞发明 必须潜心研究 矢志不移”

桐柏属于浅山丘陵地区,是麦稻轮作区,坡地和水田较多,家在农村的汪延忠,一不喜欢被打扰;二不喜欢凑热闹。很多时候他不是和家里的一堆农具对话,就是走进田间地头和耕作的农人们“唠嗑”,有时还跳进田里,就着“田把式”比划几下。

他在实践中发现,传统的竖犁犁头不能耕种到地(田)边或地(田)心,导致大量土地撂荒,老汪决心发明一种机械改变这种现状。他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在白纸上画图,反复琢磨,反复推敲。这可急坏了老母亲,可任凭老母亲在外面千呼万唤,他硬是只应答不开门。老汪说:“因为逻辑思维一旦被打断,就得从头整理才能接得上。”无奈,老母亲只好把备好的茶水和干粮放在门口走了。三天连续作战,导致老汪一时精神恍惚,经过苦心钻研,颠覆了传统思维的新型机械——“横式可调犁”摆放在了乡邻们面前,这种机械通过调整犁架与拖拉机的相对位置,可以自由移动犁体,解决了犁不到边的问题,外形简便,便于操作,迅速在农村推广。1995年,为了更好的服务百姓,已身为南阳发明协会理事的老汪把这项技术申请为个人专利,这也成为老汪的第一项专利。自此,老汪在发明的这条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

2013年秋,在外回家探亲的老汪,发现乡亲们靠人工收获花生强度大,效率低,资源浪费多等问题,他在网上查询了大量资料,又把自己关在“工作室”,一熬就是几个通宵,经过多次实验反复对比,研制出了日均收获六到八亩的“花生收获机”,解决了困扰农民多年的人工收获花生难题。

创新无止境,发明永不止步。30多年来,老汪把发明作为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多年来在发明圈折腾,已使家中积蓄所剩无几,辛勤的汗水获得丰厚的回报。他发明的“深松深施仿形免耕播种机”获得省科技厅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发明的“旋耕起垄播种施肥一体机”和“防晾种整地除草清茬多功能免耕施肥播种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他研制的开沟犁、悬挂犁、微轮、小型旋耕机等耕整类机械20多种,1998年申请注册了“黑虎”牌商标。该品牌产品曾代表南阳参加省政府在邓县举办的“新型农机具”演示会,接受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的点评。

“服务百姓 为家乡人多做贡献”

2013年,在发明这条道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汪,越来越认识到:“发明不能凭一腔热血,必须与市场接轨,才能有所收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2012年,经过多方考察市场后,顺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话,在家乡桐柏注册成立了桐柏金海洋农机有限公司,专注于生产各式农机具,把多年来存在脑海中的“图纸”变为现实物件,服务于家乡父老。

对于贫困的农民他从不吝啬。2015年清明前夕,老汪夫妻两人为迁坟的事在县城周边找地,当走到月河镇徐寨村一片坡地时,看到一对年迈的老夫妻,艰难地在地里收花生,年幼的孙子放在地头边无人看管,哇哇大哭,看到这心酸的一幕,心底善良的老汪顿时百感交集,他当机给助理打电话,让其立即拉一台“花生收获机”捐赠给这个家庭解决燃眉之急。受到救助的这对杨姓老夫妻感动的热泪盈眶,一大早从乡下搭车跑到老汪的厂里,拉住老汪的手激动的说:“您真是俺的大救星,送给俺的新把式简便,好用,省时省力,有了它,俺以后干活不用愁了!”

捐助远远不止这些。2016年,以老汪为首的金海洋机械公司先后向毛集、固县、新集、城郊等花生主产乡镇贫困农户捐赠“花生收获机”等农具80余台,价值5万多元。在桐柏县城乡,“金海洋农机”售后服务车穿梭于田间地头,为农机手们解决技术难题。

眼下,老汪正在与县农机部门对接,计划捐赠更多数量的新型农机具服务于贫困农户。

迎合着农业现代化的东风,老汪的厂子规模越做越大,可烦心事也接踵而来,令老汪很是纠结:场地受限,大量的机械无法摆放;创新驱动,技术开发需要大笔资金,市场开发同样需要大笔资金,尽管老汪动员儿子把结婚用的新房卖掉了,依然是杯水车薪。

身体逐渐康复的老汪坐在公司的办公室里,看着摆放在面前的一大堆荣誉“发明”证书,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规划:“我离100岁还远着呢,脑瓜子里琢磨的很多新式‘武器’还没有变为现实呢,我要为家乡百姓服务到干不动为止!”(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分享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