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欣
“妈,今天怎么醒得这么早!”7月27日,天刚蒙蒙亮,看到母亲醒来,刘交交高兴地亲了亲母亲的额头。身体单薄的她吃力地将母亲抱起,放在轮椅上,用湿毛巾擦了擦母亲身上的汗。
几年来,类似这样的动作,刘交交做了无数遍,每天给母亲洗脸、喂饭、换尿不湿,悉心照料。从求学到工作,她一直将母亲带在身边照顾,诠释了新时期的孝心故事。
刘交交出生在鹿邑县一个农村家庭。2010年夏天,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刘交交高兴地从学校赶回家,却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妹妹哭着告诉她,爸爸快不行了。那时她才知道,早在半年前,父亲就被诊断为食道癌,家人担心影响她高考,就一直瞒着她。
父亲去世了,奶奶已经70多岁,母亲身患疾病,妹妹还在读高中,刘交交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为了方便照顾家人,刘交交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商丘师范学院。进入大学后,她省吃俭用,边上学边打工,承担起母亲的医药费以及妹妹和自己的学费、生活费。
2012年9月,母亲因脑梗偏瘫。思虑再三,刘交交选择了带着妈妈去上学。
刘交交利用打工存下的钱,在学院附近租了一间小屋,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饭,给母亲穿衣、梳洗、喂饭,再匆忙往学校赶。一放学,她就急忙赶回去伺候母亲。为了维持生计,她还利用周末去打零工。
2014年,刘交交大学毕业,带着母亲回到老家,在鹿邑县伯阳双语中学任教。她从未耽误过学生们的课程,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学生们都很喜爱这个乐观坚强的老师。“我们不仅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孝道和责任。”学生徐留洋说。
今年26岁的刘交交身边不乏追求者,但她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带着妈妈出嫁。刘交交说,“这些年照顾妈妈,有时候也感觉很累,但每天能看到妈妈,我就感觉很幸福。无论走到哪,我都要带着妈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