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孟津段
□记者刘瑞朝文洪波摄影
核心提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黄河从历史的深处奔腾而来,一路撒下或壮丽或优美的诗篇。在中下游的某处沙洲上,那首著名的《关雎》诞生了;在黄河沿岸的一处水湾里,那首著名的《蒹葭》出现了。在鸟声里,在霜风里,在水云间,无论诗文歌赋,都被赋予了生命力,代代吟唱。
近日,天晴微风,我们来到黄河中下游的分界——洛阳市孟津县境内。黄河冲破峡谷丘陵的束缚,从这里进入黄淮,节奏趋于平缓。
【诗情】沙洲之侧吟关雎孟津黄河水悠悠
邂逅一片风景,想起一首古诗。当站在207国道跨黄河大桥附近的堤岸上,脚踩鹅卵石,隔着黄河水,望向不远处的铁谢滩时,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王国钦吟诵起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铁谢滩,是黄河上的一处沙洲,面积不大,杨柳葱茏,水草茂密,众鸟翩飞。这让王国钦想起了《关雎》。他说,这首诗描写的是黄河岸边的一处沙洲,由于没有点明具体位置,这样的场景和故事,可以发生在黄河的每一处沙洲。而《关雎》又隶属于周南,周南便是当时东周洛阳的京畿之地,说不定《关雎》的故事,就发生在洛阳境内黄河的某一个河段。
豫西黄河河务局孟津河务局副局长王浩,在河岸边捡拾着鹅卵石。他说,孟津段黄河有一个特色,这里有其他河段都没有的黄河奇石。所谓奇石,便是石头表面有一处白色斑点,斑点下方有一道较宽的横纹。横纹如黄河,也如云带,斑点则看似太阳,当地百姓又称之为太阳石。
【诗河】黄河沿岸诗词多美女标准在此定
太阳石是否独一无二,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形成,却与河流冲刷直接相关。孟津河段,处于黄河中游末端,是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段,也是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段。
王浩说,这里的河道形态复杂,初出峡谷之后,由于比降(单位距离的落差)大,流势急,很容易将峡谷山区的石块冲刷下来。
豫西黄河河务局调研员常国俊,常年研究黄河文化。他说,孟津段的黄河,是禹故道。《尚书·夏书·禹贡第一》有记载,黄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这也就是说,夏朝时的黄河,便经过孟津。
王国钦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著名的诗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河南境内,黄河九曲十八弯,历史上水患较多。但在《诗经》里,它却有娴美之态。黄河岸边,曾经伫立过一位绝世美人,足可媲美《洛神赋》里“凌波微步”的美人。
王国钦说,《诗经·卫风·硕人》实则也定义了中华美女千古不变的标准:“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首诗,描写了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盛大场面。虽然各个时代美女标准不尽相同,汉以纤瘦为美,唐以丰腴为美,但皮肤细腻白皙,眼睛动人有神,却是美女的必备标准。
【变迁】看似沧桑实年轻下游不安常动荡
黄河给人以沧桑古老的感觉,然而,根据地质演变历史考证,它却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抬升,河流侵蚀,各湖盆间互相连通,构成黄河水系雏形。直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黄河洛阳河段河道的形成则稍微晚一些,迄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王浩说,河段左岸为青风岭,右岸为邙山,即便河道游荡摆动,也一直控制在其范围之内。
相较之下,下游河段,显得更不安分。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黄河向来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也曾发生多次迁徙,但影响较大的还是黄河下游的河道改道。
常国俊说,数千年来,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南北大幅度摆动。以孟津为顶点,北到天津,南到淮河,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三角洲,这是黄河迁徙改道的范围。
【治理】人民治理保安澜引黄灌区成粮仓
“疑是平川起蜃楼,风光两岸画中收。君言九曲如龙舞,我引黄河心上流。”王国钦曾站在宁夏的黄河楼上,吟咏过这样一首七绝。曾经动荡不安的黄河,经过长久整治,暴虐的脾气终于被压制,给两岸人民带来安澜。
去年是人民治理黄河70年,70年里黄河实现了伏秋大汛不决口。长久安澜的背后是黄河治理的逐渐加码。仅黄河孟津河段,就有6处防洪工程,分别是高家庄护滩工程、白鹤控导工程、铁谢堤防工程、铁谢险工工程、铁炉护滩工程、花园镇控导工程。
王浩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堤防工程,能确保黄河小浪底站17000立方米每秒流量大堤不决口,确保河道控导工程5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洪水不跑坝,遇到超标准洪水时能有所准备,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数十年来,黄河先后开展了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干支流5级以上堤防超过1.7万公里。黄河中游干支流上先后建成了三门峡水利枢纽、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和河口村水库,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工程,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
据介绍,为协调水和沙的关系,避免悬河险情,2002年以来,黄河已连续进行了19次调水调沙。下游河道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4200立方米每秒,打破了“河淤堤高”、“人沙赛跑”的恶性循环。
在纪念人民治理黄河70周年座谈会上,省水利厅厅长李柳身说,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952年开始,我省引黄灌溉事业不断壮大,黄灌区已经成为全省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黄河,曾经水患频仍,如今只剩利国利民。
《诗经》名篇
蒹葭(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