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井固村村民向记者介绍村里的变化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 彭大龙
从6月中旬开始,河南商报已先后派出两名记者分别在宜阳县锦屏镇乔岩村、修武县五里源乡南庄村蹲点报道,记者用所见所闻呈现出接地气的蹲点日记。
昨天,河南商报第三路记者来到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村里的面貌有何变化?村民生活得到哪些改善?一项项利民措施如何落地?河南商报记者将用半个月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呈现这个贫困村是如何脱贫致富的。
初到刘井固村
村里的服装厂订单来自国外
从浚县县城驱车20分钟,便可到达王庄镇刘井固村。
平整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庄稼地,房舍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村路两旁,房前屋后的柴火都码放得整整齐齐,初到刘井固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整洁,而且很难将它与贫困村画等号。
“以前村里卫生条件跟现在没法比,每到下雨天路面坑洼不平,就是一条泥马路。”刘井固村党支部书记刘书月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他介绍,全村面积200多亩,1258人,原本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8户87人,共脱贫19户,余下的大多是五保户和因残低保户。
“驻村第一书记寿文春费心费力,收集贫困户资料、找银行协调资金、为贫困户寻找就业岗位,第一书记吃住在村,帮了村民不少忙,也办了很多实事儿。”刘书月说。
截至2016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3100余元,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提前通过了国家、省、市三级脱贫验收。
“村里引进了服装厂项目,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每个工人每年可增收2万多元,服装厂就建在村里,村民上下班都很方便,听说最近的一笔订单来自美国。”刘书月说。
他介绍,服装厂是通过建设“卫星工厂”的方式,建设了4条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产休闲裤100万条,年产值6000万元,实现税金500万元,目前服装厂已安排刘井固村贫困人口18人、非贫困人口60人,周边村的贫困和非贫困人口60余人就业。
探访贫困户
修建新房屋 雨天再也不用发愁
昨天下午,河南商报记者来到村民徐爱菊家中时,她正在屋前收菜。老人虽已年过七旬,但看起来身子骨很硬朗。
听说记者来到村里采访,她笑着说:“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村子也大变样,别说俺,你们来了也喜欢。”
徐爱菊是村子里的五保户,她坦言,多年来多亏了村里干部的照顾,驻村第一书记也时常到家中询问缺啥,“他们对老百姓确实上心。”
徐爱菊指着屋前种的南瓜告诉记者,自己种菜免去买菜的不便,种菜也能锻炼身体。
过去徐爱菊家的房屋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天屋内便“滴答”作响,雨水顺着泥墙往下流……
“有一回下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刘书记跑到家里,把我送到了村大队。在扶贫人员的帮助下,去年在院子里给我修建了新的住处,下雨天再也不用发愁。”徐爱菊说。
据刘书月介绍,考虑到徐爱菊的不便,村里申请了危房改造专项资金,解决了“住”这一根本问题。
“有小病自己去村卫生院,有大病村干部带我去县里的医院,对俺可关心!”徐爱菊说。
对于现在的生活,她的体会是“饿了给一口,饱了给一抖”。“原来村里每月给低保户20元,现在成了五保户每年有3000元救济金,现在的生活幸福。”徐爱菊告诉记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