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年贫困村就摘了帽 这位第一书记有啥“法宝”

作者:关国锋 王琦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17-07-25 07:36:00
分享

不到两年贫困村就摘了帽 这位第一书记有啥“法宝”

  王清龙利用他的专业知识,指导贫困户马志龙养鸡增收

河南商报记者 唐韬/摄

河南商报记者 关国锋 王琦

2015年8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王清龙到新蔡县大马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提起王清龙,新蔡县大马庄村的干部说“这两年他受了不少苦”。而群众们看到的,更多是他为村里干的一件件实事,“自来水通了,路通了,俺们的致富路更好走了。”

两年时间,这位从高校派往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变黑了、变瘦了,但贫困户的日子好过了,大马庄村“贫困”的帽子也在去年摘掉了。

严峻形势

两年前的大马庄村

脱贫压力很大

两年以前,大马庄村到底有多贫,附近的人都清楚。

农村电网改造、饮水输送工程没有彻底完成;10个自然村中,宋庄、胡庄、余庄一直没通水泥路;村里也没企业,村中多数青壮年劳力在外打工,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全村920多户3200多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29户456人;2014年,全村只脱贫了5户21人。到2015年底,全村仍有98户贫困户。

这些贫困户中,因病、因残等占据不小比例,返贫率较高。要想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压力着实不小。

但大马庄村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交通便利,距离高速口只有几公里;村里有耕地近5000亩,土地肥沃;村民的脱贫意愿也很强烈。

来到后不久,经过走访考察,王清龙和村里的干部分析得出,路、电、田、业、智是制约大马庄村脱贫的五大瓶颈,应该是帮扶工作的重点。

两年时间

他为村里做了这些事

建好基础设施

不少项目就来村里了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王清龙觉得,首要任务就是把水、路、电给搞好,“一方面方便村民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吸引项目落地。”

两年的时间,他共争取到15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100万元,挖塘、疏通沟渠,让各自然村的排水通畅;争取资金500万元,建设各自然村道路;还争取到“千亿斤粮食”项目资金900万元,用于田间道路、水利、用电建设……

基础设施水准上来后,各种产业项目在落地时没有了后顾之忧。光伏发电项目、油牡丹种植项目、饮品公司项目……由于交通便利,加上村干部积极做好服务,这些项目相继在大马庄村落地。

而且,这些项目除了带来就业岗位、租金收入外,还和扶贫工作紧密联系到了一块。

以河南省馨泉饮品有限公司为例,生产加上运输,需要工人30名左右。负责人杨红军介绍:“我们优先选聘贫困户来这上班。除了正常工资外,公司会额外为贫困户发放每月200元的‘勤劳致富奖’。”

从学校请教授

来指导贫困户搞养殖

两年前,一起事故让村民周玉田家走向了“悬崖边”。“我腿受伤,不能干活。媳妇原来就有病,孩子又上高中,哪都需要钱。”周玉田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那时觉得天塌了。

王清龙来后,先通过相关政策为周玉田盖了三间房子。春节后,房子的事儿告一段落,王清龙找到周玉田聊天提到,“搞母猪养殖咋样?”

周玉田说,刚开始,他内心是拒绝的,“没养过、没资金,这就把路给堵死了。”

可王清龙想办法把这两个障碍都挪开,“资金的事儿,可以申请扶贫项目资金;技术的事儿更好解决,找学校相关专业老师指导就行了。”就这样,4只母猪不久就运到了周玉田家。

在河南商报记者来周玉田家采访时,站在猪圈旁,他笑着告诉王清龙,自己刚问过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徐秋良教授,猪快要生猪娃了。

周玉田算过这样一笔账,“母猪一般是两年生5窝猪娃,每窝按照8个猪娃算,如果每个猪娃卖500元钱,一年仅这一项就可以收入4万元。”

在贫困户老周眼中

他比儿子对自己还好

70岁的周玉国,被村里人称为“能人”。他搞过种植、养殖,乡里的干部还曾到他家考察过,但因家庭变故,他们家成了贫困户。

王清龙是老周的帮扶人,去年,王清龙把老周的房子加固维修,还在一旁加盖了两间。他还给老周带来鸡笼和30只鸡苗,一是让他闲时有个事干,二是也能贴补下家用。

年底核算:油牡丹项目给予1500元帮扶、政策兜底给了3100元、养老金一个月80元……老周一家三口去年人均纯收入4500多元。

7月20日采访时,河南商报记者问老周: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满意吗?对王清龙的工作怎么评价?

“党的政策真是好。说实话,王书记比我儿子对我还好。”眼眶湿润的老周说,“买了洗衣机、冰箱、三轮车,生活有希望了。”

老周现场编了一段顺口溜:党恩,党恩,党的恩情似海深;扶贫,扶贫,扶贫政策暖人心。

两年成绩

去年底贫困村摘帽

村风也有大改观

这两年,大马庄村有了产业发展项目和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有“村村通”公路,用水、用电更方便。

村民的收入也多了,贫困户孩子上学再不发愁。村里还有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了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的乡村医生。

2016年11月底,通过入户调研,大马庄村98户贫困户中,有77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以上。未达到脱贫标准的21户贫困户,共计54人,比例为1.67%,贫困发生率低于2%。

由此,大马庄村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获得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新蔡县2016年脱贫攻坚先进村等荣誉。按照计划,现有贫困户也将于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除了经济层面,在村支书郭权辉看来,村民们精神层面也有了大改观,“大家比着致富、比着孝顺,看谁家早脱贫,看谁能得到乡亲们认同。”

今年年初,村里还召开了大马庄村“模范人物”表彰大会,共评选表彰“致富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村民30名。

对于这样的成绩,王清龙说:“来大马庄村后,和村干部郭权辉、孙道新等人在工作上处得很好,大家从不拈轻怕重。县委书记、县长、乡党委书记,还有学校,都给我了很大的支持。今天的成绩,是大家通力协作的结果。”

驻村之苦

村里的人在看着我

多难也得熬过去

驻村工作的两年,王清龙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村妇联主任马素英告诉河南商报记者,比起刚来时,王清龙瘦了、黑了,“一个在家一般不做饭的大男人,到这儿每天要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忙得顾不上做就吃方便面。”

比起艰苦的生活条件,对于王清龙来讲,工作上的压力才是最考验人的。

“在学校时,工作已经习惯了,基本上所有的任务都是轻车熟路。”王清龙说,而扶贫工作,需要自己做多方面的工作、协调多种关系。

今年5月中下旬和6月初,是王清龙来到大马庄村以来最忙的一段时间,“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他说,从上大学以来,自己从没有这样想过家,“但工作在身,多难的日子你也得熬过去,村里的人在看着你,你的担当也在时刻提醒着你。”

现在的王清龙,就想着通过好政策以及村干部的努力,让大马庄村的村民不仅按期脱贫,还能早日致富,“这一天的到来会很难,但一定不会远。”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