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任国战通讯员杨之甜)7月23日,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贫困户白建有家的大棚内,温度湿度适宜、土壤松软潮湿,菜椒苗长势喜人,将在三天后进行移栽。
“以前家里穷,根本没钱建大棚。去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俺建起了这座棚。”白建有一边干活一边说。
白建有手有残疾,干活不方便,妻子也因智力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前些年因为孩子小,白建有把精力放在照顾家人上,家里靠他偶尔打零工维持生计。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去年11月,他自筹了几千元,加上5000元到户增收补贴,建起了面积达3亩的大棚。
今年开春,白建有顺利种上甜瓜。种植期间,乡里还聘请了技术员对他进行技术指导。5月初,甜瓜喜获丰收,每亩地收入一万多元,不仅收回了大棚建设成本,还稍有盈余。
“下一季俺种菜椒,不出意外一亩地能净挣一万多。俺还准备秋后再租两亩地建新棚……”谈起未来,不善言辞的白建有眼神中充满希冀。
“贫困户自愿发展产业的,按政策可享受到户增收5000元现金支持。”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第一书记安艳芳介绍说,2016年,赵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8户,大部分是因病因残因灾以及无劳动能力而致贫。其中,像白建有一样发展大棚产业的共有4家。但问题是,对于没有能力发展项目的贫困户来说如何脱贫?内黄县的做法是:到产业基地就业务工。
在赵信村西头,一排排新型钢架大棚蔚为壮观。贫困户刘改粉正在大棚里清秧,她是该村几十名在扶贫基地就业的人员之一,每年可以享受到户增收资金1200元、金融扶助资金1200元,到户增收资金发放5年、金融扶助资金发放3年。
去年10月,赵信村成立合作社,建立了一个占地500亩的产业扶贫基地,种植温棚蔬果。贫困户享受到户增收的5000元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可得分红1200元。此外,合作社又按照金融扶贫优惠政策,从贷款中拿出3%,共计10.2万元捐给扶贫部门作为扶贫基金,以金融带动的名义直接分发给每个贫困户。
除了提供保障性收入外,扶贫基地还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企业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保证贫困户优先在基地就业。“工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8元钱,我因为要接送孩子,每天只能干五六个小时,一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钱。”对于这份工作,刘改粉很满意。
内黄是典型的平原农区县,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因此,通过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来带动群众增收,成了该县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据了解,2016年,县里实施“到户增收+入股”模式,共向39家企业投入资金1830万元,使3660家贫困户、7595名贫困人口受益;实施“到户增收+自我发展”模式,扶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使用到户增收资金147.5万元,使319户贫困户受益。
“光靠政府临时救济,解决不了贫困户的长远问题。有了产业才能让贫困户树立自信,变输血为造血,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内黄县委书记王建国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