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砥砺前行为中原更出彩贡献力量
——学习陈增喜精神专题研讨会发言摘要(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吕瑞天 郭林玲 王凯阁 张庆元 袁永强
7月4日下午,学习陈增喜精神专题研讨会在南阳市宛城区举行。二月河、秦俊等著名作家受邀出席研讨会,来自南阳市和宛城区党政机关、科技战线、涉农企业的代表,以及我省驻宛媒体代表等20多人参加研讨。
6月29日,《河南日报》刊发长篇人物通讯《为了大地的丰收——记优秀共产党员、南阳市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在南阳市党员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6月30日,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市开展向陈增喜学习的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陈增喜一心为公、坚定信念、永葆本色、扎根奉献的精神品格,为南阳转型跨越发展和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力量。研讨会上,代表们围绕陈增喜的精神实质展开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以陈增喜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勇立新功。现将发言内容摘要编发,以飨读者。
他是优秀的人民公仆
——著名作家二月河
关于陈增喜的报道,我不是读到的,而是听到的。我视力不太好,让家人为我读完全部报道。听过之后,我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
陈增喜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自己看做一名党培养起来的科技干部,始终把自己看做一块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砖,不求名,不求利,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从宏观层面来说,陈增喜做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要求,做到了省委、市委的要求,是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从微观层面来说,陈增喜作为一名水稻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主动去学习红薯、水果、麦子等当地作物的相关知识,主动上门为人民服务,带着“三宝”走遍千家万户,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使老百姓养成有事就找陈增喜的习惯,他是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
陈增喜为了南阳人民能够吃饱饭,为了大地的丰收,将自己的汗水化作养分播撒在田间大地。只要是农民需要的,就是陈增喜的研究方向,他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陈增喜的事迹也为教育、文化、卫生等不同领域工作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题目: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兑现当年在党旗下郑重许下的誓言?
作为一名生活在南阳的作家,我常常在思考,在写作这个领域,怎样才能为南阳的发展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我给自己的命题,也应该是无数的党员干部用毕生的时间来思考和回答的命题。陈增喜的每一个事迹都不够惊天动地,但是串连在一起,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正如当年感动了几代人的雷锋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把点滴小事做好,凝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的力量。
陈增喜同志不仅是过去的楷模,还是现在的楷模,更将是未来的楷模。时代在呼唤当代雷锋,时代要求像陈增喜一样的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深层次挖掘自己的潜力,使潜力变成张力,变成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人民群众是他一生所系
——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著名作家秦俊
陈增喜是一名科技专家,明明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拿着体面的高薪,他却整天跟群众在一起,一身泥一身水,不图名利。从这方面来说,陈增喜同志是我这么多年见过的独一无二的人。从青春年华到不惑岁月,陈增喜用35年如一日的付出对“为官为民”做出最真切的诠释。我感怀而又无限钦佩,这位人民的好公仆——陈增喜,在他的身上闪耀着无限荣光。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多少人在名利场上角逐厮杀。而陈增喜同志,一路清风走来,在所钟爱的热土上踏下步步坚实的足迹。他是优秀共产党员,是基层领导干部,是高级农艺师,更是一位从未停下学习的求知者。长年泥土间跋涉,梦想永驻心间。他潜心钻研农业科技,是一位精通科技的专业人才,多年来,他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几十项,取得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然而他自己甘愿清贫,两袖清风来往于名利之间。“当干部就不能想着挣钱,想挣钱就不要当干部。”为百姓官者当如此。
陈增喜同志仿佛是为这片土地而生,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农村,田间地头始终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在农村办讲座,将农业知识送进农户家,农民朋友的心里都牢牢记着他的好。陈增喜同志始终俯下身子埋头干,一心想着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他会为了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良种,21天跑6个省,帮人打水扫地、考种实验;他会为了寻找到最合适的小麦品种,一年内七赴偃师,最长一次一个多月没进家门;他会为了给公家省下80元车费,放弃乘坐便捷的直达车,选择跑很远的路去搭顺路车。当代社会需要这样的好干部,他拥有的吃苦精神和为民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田间泥土是陈增喜一生所爱,人民群众是他一心所系。不为刹那荣耀,只愿朴实前行;不慕功名利禄,只忠于内心理想,这些正是陈增喜同志的难能可贵之处。他在年轻时候便把激情奉献于南阳这片热土,寸寸土地寸寸心,这么多年来执着守候,每一份无悔付出都是他在南阳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写下的注脚。
我们身边最现实的榜样
——宛城区委书记刘中青
陈增喜同志是宛城区成长起来的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岗位学雷锋的标兵,是南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学习陈增喜,就要像他一样,不忘初心,牢记宗旨,永葆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他以“我是农民的儿子,要让乡亲们都能吃饱饭”为梦想追求,35年如一日从事农业科技事业,从技术员、科协主席到科技局长,无论在哪个层级、哪个岗位,都始终牢记党员身份,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他盯着农田干,围着群众转,怀揣小铁锹、钢卷尺、保鲜袋三件“法宝”,用双脚踏遍农村的田园村野,用科技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学习陈增喜,就要学习他永不懈怠、锐意进取、勤政务实的实干精神。几十年来,他坚持农业、科技齐抓,凭着一股停不下来的创新劲头,敢于破解新难题,从攻克水稻产量难题到引进小麦品种,从污水处理系统到生物发酵法,还有扶贫“双加”模式、六字“倒算法”、艾草培育技术……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新成绩。
学习陈增喜,就要像他一样,淡泊名利,清白做人,树立甘守清贫的良好形象。陈增喜同志从不居功自赏,他坚持“当干部就不能想着挣钱,想挣钱就不要当干部”这样一种信念,甘守清贫,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
陈增喜同志是宛城大地培育的先进典型,是我们身边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是宛城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作为陈增喜同志的工作地,我们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在学习他的事迹和精神上走前头、作表率。当前,宛城正处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城市“双创”、内河治理、农运会后续安置等重点工作任务繁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党员干部队伍在精神状态、能力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学习弘扬陈增喜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于激励和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践行党的宗旨,弘扬担当精神,锐意开拓进取,加快富民强区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
——宛城区委副书记陈助民
陈增喜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时刻保持着一种敏感的科技意识,一切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这种情怀让人感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种什么,怎么种,直接关乎农民收入高低,这是陈增喜当时最关注的事情。被调到宛城区工作后,为挑选到适合南阳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他一年内七赴偃师考种,在农户家中一住就是个把月,最终确定豫麦18作为适合南阳种植的小麦品种。1991年到1993年,整个南阳地区平均亩产增收30%以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需求如何与农民的种植同频共振,成为陈增喜关注的焦点。为提高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菜农的经济效益,他紧紧抓住“京宛合作”的有利时机,促进“南阳万亩绿色进京蔬菜科技示范工程”落户宛城。近年来,他又积极推动艾草产业发展,在茶庵、高庙、红泥湾、瓦店等乡镇推广艾草种植加工,在瓦店建立了豫西南最大的艾产品交易市场。目前,在陈增喜的引导下,宛城区已发展艾草5000多亩,艾草产业呈蓬勃发展的趋势。
在与陈增喜同志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他脑子里有一种敏锐的、独特的科技思维。凭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一些在别人看来没法解决的棘手问题,到他这里总能用科学的办法解决。河南天冠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乙醇产生的沼液、沼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如随意排放会污染环境,但有效利用却是农作物底肥的上佳原料。陈增喜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后,建议天冠的污水处理厂更换污水处理剂,有效解决了硫化亚铁含量过高的问题。随后,陈增喜利用改良过的沼液、沼泥进行滩涂地沙土改造试验,成功使辛店乡雷庄村300亩沙土地的含沙量从80%降到30%,当年滩涂地的西瓜亩产量就达2500多公斤。在此基础上,陈增喜还将天冠集团生产乙醇的废品“面酱糟”进行改良,使其成为上佳的饲料原料。原本需要花钱处理的废品,经过陈增喜“点石成金”,不仅成了商品且供不应求,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陈增喜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他关注的焦点,是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他关注的事情,实实在在关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民的增收。无论是宛城区的科技进步、科技成果的转化、高科技产品占比加大,还是宛城区被评为全省的科技先进县,这都与陈增喜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在群众心中树起丰碑
——宛城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王付平
我到政府工作以后,一直分管科技工作,与陈增喜同志是多年的老搭档。陈增喜同志是1985年4月调到宛城区工作,从农技中心支部副书记干起,先后在科委任副主任、科协任主席,之后又回到科技局任局长、党组书记,主持宛城区科技局全面工作,是宛城区科技战线成长起来的优秀公务员。他在科技工作第一线默默耕耘三十多年,用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高尚情操和务实作风,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丰碑,为科技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三十多年来,陈增喜没有说过什么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在荣誉面前沾沾自喜。他跑遍宛城区8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59个行政村,有着一腔至真至诚的爱农、亲农、助农、为农的为民情怀;他深入新能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张仲景中医药产业集聚区每一家企业,拥有一颗为全区科技创新型产业发展服务的赤子之心;他把科学的火种播撒在宛城区6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把科技的能量注入工农业发展的巨轮中,把人生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里。
在陈增喜同志的带领下,宛城区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科技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全区科技事业进入了快车道。近5年来,宛城区先后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2项,收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6项,获得国家专利1250件,连续六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誉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科技战线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和陈增喜同志的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他勤政务实,甘于清贫,这么多年的默默付出我们有目共睹。
陈增喜同志是宛城大地培育的先进典型,是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所有宛城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全区党员干部都应该向陈增喜同志学习,做一名新时期的创新型政务工作者,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南阳科技系统的一面旗帜
——南阳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余保道
陈增喜同志是南阳市科技系统的一面旗帜。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他勇于创新,清白做人,为民服务不图钱,用金手指点亮了群众的致富路。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增喜永远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毫无保留地把所知所学献给基层群众。在群众眼里,陈增喜是有名的“陈三多”,他每次下乡都会主动给群众递名片,并附上“有事联系”。他提包里经常装着三件“法宝”:小铁锹、钢卷尺和保鲜袋,方便随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咱动动嘴皮子,撸撸袖管子,就能让农民朋友致富,这多得劲儿!”一句“得劲儿”,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最质朴的宗旨意识。
在陈增喜身上,有一股停不下来的创新劲头和进取精神。1989年,他接受了上级下达的改良小麦品种任务,跑省农科所翻资料、到省种子公司选种子、进田间地头向老农请教,一年内七赴偃师寻找合适品种,最长一次一个多月没进家门,以不服输的毅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当时南阳地区的小麦亩均产量显著提高。1992年,经他研究改良的“农业专家系统”广泛推广应用,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为计算机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开辟了一条道路”。近年来,他还积极研究沼液沼泥开发技术、扶贫“双加”模式、六字“倒算法”、艾草培育技术等。正是凭着这种事不畏难、永不停歇的工作劲头,陈增喜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为民服务不图钱,吃饭睡觉都香甜。当干部就不能想着挣钱,想挣钱就不要当干部”是陈增喜的人生信条。多年来,他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几十项,取得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经他帮助的许多农民朋友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他自己仍然乐道清贫。他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帮助再多的人,从来都是“一不吃请,二不收礼,两袖清风来去”。他用“金手指”点亮群众的致富路,自己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着廉洁奉公、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