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尝尝我们种的西红柿,是不是有种小时候的味道?”日前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成果展上,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据悉,在农业生产连年增产背后,化肥农药过度施用现象不容忽视。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该公司坚持不懈进行科技攻关,实现了农产品“零农残”生产,让种出来的瓜菜回归原本的味道。(见7月9日《人民日报》)
估计看到这个消息,很多人都会惊喜,看到了享受更优质农产品的希望。当下的农产品,无论蔬果蛋奶副食还是米面主食,很多时候都感觉少了小时候的味道。现在看来,是化肥、农药改变了农产品的味道。我们不能责怪过去,如果没有化肥、农药,吃饱饭恐怕还是个问题。笔者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地方小麦亩产300斤就算丰收了,那时白面粉虽然好吃,一年却也吃不到几回,“一季红薯半年粮”是很多地方的饮食常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追求产量是农业必须咬定的目标。农村加快改革,不断培育推广良种,广泛使用化肥、农药,才推动粮食产量大增。现在,小麦亩产近千斤都是正常的,人们基本上不为吃不饱发愁了。
但是,“吃饱”之后人们更追求“吃好”,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零农残”产品成为人们的渴望,无污染、味道好成了很多人的追求。因而,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下大力气追回农产品“老味道”,既是消费者的希望,也是农业生产者的愿望。这不是农业生产向过去的简单回归,而是向更高层次迈进,是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追求农产品质量。
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消费大省,我省十分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中央部署,提出“四优四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在小麦种植上,很多地方在建设“优质麦基地”,更加重视小麦的品质提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遭遇战”,而是有战略目标的“持久战”,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要克服更多的艰难险阻。科技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培育良种,还是生物技术治虫害,抑或土壤修复,都需要科技当前锋。科技创新是个方向,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农业发展的硕果,还需要不断推广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让科技创新有更广阔、更便捷的施展平台。此外,政府部门还要重视政策激励,让更多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转型发展中获利,让广大群众在农业提升中获益,这样我们才能尝到越来越浓的“老味道”。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