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和他的“阿达西”

来源:综合自新华社、人民网
2017-07-09 07:32:00
分享

“亲爱的妈妈:

您已是80岁高龄的老人,我本该在家照顾您老人家安享晚年,但儿子在江西省南昌市也有一个‘家’要打理。现在,我的餐厅成为家乡人在南昌市的联系点,餐厅名字叫‘新疆阿布拉江烧烤王’,当地人都称我为阿布拉江……”

今年5月8日,阿卜杜拉给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母亲写了一封长信。

“我觉得应该把我的想法告诉您老人家,如果您觉得我讲得在理,就请您老在家中把我信中的内容给亲朋好友讲一讲……”

汉族“阿达西”:亚克西!

阿布拉江本名叫阿卜杜拉·吾拉西木,他开的那家新疆餐厅在繁华的南昌市广场东路。

早上6点,广场东路还没有完全苏醒,阿卜杜拉的餐厅门口,第一批馕已经出炉,馕饼的奶香传出半条街。

平日,熟悉的客人们来到餐厅买馕或是吃大盘鸡,都会笑着对阿卜杜拉打招呼——“阿达西”。阿卜杜拉和他的“阿达西”

在南昌市中心繁华路段的店面外,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和新疆籍员工一起做烙饼。

“阿达西,就是朋友的意思。”阿卜杜拉用流利的汉语解释。

阿卜杜拉的家在新疆和田墨玉县扎瓦乡,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1997年,他告别家乡和亲人,跟着亲戚来到内地闯荡,做起了新疆人在内地最常见的买卖——卖葡萄干。

当时的葡萄干两块钱一两,“两块钱一两”就成了阿卜杜拉学会的第一句汉语,很长一段时间,他只会说这一句汉语。

“葡萄干咋卖?”“两块钱一两。”“兄弟,你是新疆哪的?”“两块钱一两。”……这是他当年在江苏南京的大街上出过的“洋相”。但是,在这座大城市,他并没有感到恐慌,也没有感到无着落,被他逗笑的买葡萄干的市民,热情地领着他,走了大半个小时,帮他找到了落脚的地方。

等到能用汉语说出自己的家乡,能顺利找回住处后,阿卜杜拉开始了单飞。2002年国庆节前夕,他带着妻子茹则妮莎罕·扎克尔来到江西省南昌市。

2006年夏天,干果生意不好做,阿卜杜拉把妻子留在南昌,自己到周边省份寻找机会。在浙江萧山汽车站,他遇到了一位卖煎饼的河南大嫂,这位大嫂主动提出教他做煎饼。

“大嫂一再说大家一起做,有钱一起赚,但我觉得不能影响大嫂的生意。”10多天后,学会了做煎饼的阿卜杜拉主动离开了萧山。当时汉语说得还不够熟练,离开时,他不知道那位大嫂姓啥。

正是靠着那位大嫂传授的手艺,阿卜杜拉在南昌慢慢站稳了脚跟。几年后,他专程去萧山寻找那位河南大嫂,发现那里已经变成了一栋大楼……无数次,阿卜杜拉给妻儿们讲起这位热情、善良的大嫂,说那是他们全家的恩人。

“跟好人交朋友,你的花儿会盛绽。”阿卜杜拉说,在内地闯荡、创业20年,他深深体会到了维吾尔族的这句谚语。

特制烟囱:清新与共相亲相融

“来南昌这些年,困难的时候也多。我一直记得妈妈您教我的,不管多困难,一定得守住自己的底线……”信中,阿卜杜拉向母亲倾诉。

阿卜杜拉为人讲情义,做事守“底线”,与他有过交集的南昌人,都喜欢、尊重这位维吾尔族“阿达西”。

无论是推着手推车卖葡萄干、煎饼,还是在繁华的街道上开店,有一个做事标准阿卜杜拉却从没变过:绝不以次充好、乱要价,绝不缺斤少两。

2011年,阿卜杜拉在铁路西村正儿八经地开起了一家烤羊肉店。当时,南昌市的烤羊肉店不在少数,但大多生意不好。阿卜杜拉发现,问题出在肉上——羊肉不新鲜。他决定,一定要让南昌人吃到新鲜、正宗的新疆烤羊肉。

从此,阿卜杜拉每天都要穿越大半个城市,来到南昌郊区的牛羊肉定点屠宰场。屠宰场员工刘光华感慨:“定点宰杀一头羊要20块钱,好多人都不愿意花这个钱,阿卜杜拉从来不省这个钱。”

阿卜杜拉和他的“阿达西”

在南昌市中心繁华路段的店面外,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和新疆籍员工一起烤羊肉串。

细心的游客会发现,阿卜杜拉的烤肉炉子上有个不同一般、特别高的烟囱。烤羊肉容易冒烟,污染空气,阿卜杜拉为此特意定做了一个高过住户楼层的烟囱,把烤肉的烟送上了高空。

“大家上班辛苦一天,回家开窗通风,闻到的是烟味、烤肉味,心里肯定会不高兴。”这个粗中有细的新疆汉子说。

阿卜杜拉的生意越来越好,目前光员工有32名,都是阿卜杜拉的老乡。阿卜杜拉手把手地教跟着自己出来的每一个年轻人,教他们学会做馕、烤肉,给他们讲诚信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还教他们学说“欢迎光临”“好好吃”“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通过考核流程后,阿卜杜拉鼓励他们“单飞”,帮助他们找店面、开分店,在当地落地生根。

红领巾:“围”系美好红火未来

在给妈妈的信中,阿卜杜拉特别提到了老人家日思夜想的孙女。

“妈妈,您的孙女阿依谢姆现在是家中的‘大人才’了,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时还给我当老师。现在大家都讲交往、交流、交融,他们这一代要生活好,就要多学习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祖国大家庭中生活得快乐幸福……”

12岁的阿依谢姆从小就在南昌长大,是他们一家以及全店汉语说得最好、汉字认得最多的一个。

两年前,阿卜杜拉带着阿依谢姆回老家探亲,村小学的老师听说后专程找上门,劝说阿卜杜拉不能再带着阿依谢姆到处走了,孩子一定要读书。阿卜杜拉再三告诉老师,阿依谢姆正在内地读书呢,但老师就是不信。后来,阿依谢姆拿出了书包里的红领巾,老师这才相信。

阿卜杜拉和他的“阿达西”

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店内的冰柜里整理食材。在他的店内不仅能感受到浓郁的新疆风情,更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10多年来,阿卜杜拉在南昌搬了十多个地方,但始终坚持把阿依谢姆带在身边。在南昌市民族宗教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可爱的阿依谢姆一次次被安排就近入学,没有耽误一天学业。

阿卜杜拉开的餐厅墙壁上,挂着民族大团结宣传画,暖意融融。餐桌上,摆放着《民族知识小读本》。“我的餐厅就是民族团结的宣传窗口。没有汉族兄弟的帮助,我什么都干不成,更不要说开餐厅当老板了。”

在给妈妈的信中,阿卜杜拉说了自己做的一件感到自豪的事情。

“妈妈,我在今年春节前,到南昌市青山湖区慰问了5户汉族困难群众。春节后,又去了南昌市安义县看望慰问了10户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给他们送了羊肉和慰问金。民族团结一家亲,妈妈,您知道了肯定会高兴的……”

“我相信,在内地,我们的朋友会越来越多,生活也会越来越好。”阿卜杜拉笑着对记者说。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