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贫模式打造卢氏之“变”

作者:郭戈樊霞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17-07-09 07:36:00
分享

□本报记者郭戈樊霞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连日来,满载着全省代表的观摩大巴打破了卢氏县大山深处的宁静,近300人齐聚于此,为的是一睹卢氏之“变”。

就在4个月前,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还与全省其他贫困县无异,向贫困户直接发放的贷款微乎其微,多年持续如此。然而,经过4个多月的扶贫小额信贷试点,卢氏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获得率已从不到1%上升至超过12%,一举破解了困扰当地多年的农村贷款难题。卢氏之“变”的背后,是“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思路下建立起的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不仅为该县吹响了脱贫“摘帽”的集结号,还成功演化为可复制推广的金融扶贫模式,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金融服务体系:从没人管“变”管到底

在三类生产要素中,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贫困户而言,资金的缺乏却又是现实问题。获得贷款意味着有很大概率通过创业来摆脱贫困,但现行的银行体系架构却很难与千千万万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直接对接,这也是我省落实国家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面临的重要机制性障碍。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卢氏县在试点中整合县乡政府部门和村级组织等方面的力量,采取政银融合、三级联动的模式,设立县级金融中心1个、乡级金融服务站19个、村级服务站352个,分别负责政策宣传、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贷款受理、初步审核以及担保受理等工作。

在官道口镇金融服务站,兼任站长的副镇长苏西场告诉记者:“镇里金融服务站的主任由主抓扶贫的副镇长担任,副主任由镇政府、邮储银行、卢氏农商行三方的工作人员组成,而村里的服务站均由村支书负责,他最熟悉村民的情况。试点开始以来,贫困户热情很高,咨询政策的队伍每天排得老长。过去,贫困户家里穷得要啥没啥,做梦也想不到有人会主动上门提供金融服务。”

“建立金融服务体系的意义,就是把有贷款需求的一家家贫困户和有带贫意愿的龙头企业发掘出来,作为批量客户提供给银行,以解决贫困户和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供需不衔接的问题,通过政府多跑腿实现银行和贫困户少跑腿。”卢氏县常务副县长孙会方说。

信用评价体系:从识别难“变”信息全

“金融扶贫的症结在哪里?一缺金融意识,二缺信用确认,三缺抵押物。银行的信贷投放靠什么?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信用,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没有信用就没办法识别,银行自然就没法放贷款了。”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孙新雷的一席话,道破了长期以来我省金融扶贫面临的普遍困局。

破局的核心就是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在卢氏县金融服务中心,一排排档案柜里存放着全县8.82万农户的信用报告。每户的报告包含20大类超过180项信息,涵盖了村委、扶贫、公安、法院、金融、车管、房管、农机等几乎所有主要部门。

“按照‘三好三强’‘三有三无’的行为标准,历时两个多月,我们组织3000余人开展了信息采集。其中,收录贫困户信息1.77万户,采集率达90.3%。广大贫困户第一次有了信用记录,为银行放贷提供了信用基础。”孙会方告诉记者。

“这么多的信息,收集起来也忒麻烦了!”在观摩中,代表中不乏这样的感慨。

“不能怕麻烦,开展扶贫这么多年,弯路走得还少吗?直到今年大家才搞明白:银行有银行的风控体系,人家并不是不愿意贷给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信用’二字。按人家的标准把信用评价体系做好,贷款其实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孙会方笑着说道。

风险防控体系:从不敢贷“变”放贷快

在新坪村金融服务站,记者遇到了卢氏农商行官道口支行行长李根生。“县里建成风险防控体系后,我觉得机遇真的来了。”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放贷,银行要承担全部风险。现在只要你是信用户,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不用找担保,我们就可以大胆地放贷。去年一年我们支行放贷107户,今年仅一个月时间就放贷80户。”

把功夫下到前面,是卢氏县开展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对采集到的信用信息进行评定,把有赌博、吸毒等不良习气,有贷款黑名单记录,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行为的人排除出贷款对象,有效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也疏通了贷款发放的渠道。

此外,卢氏县还建立了风险分担和贴息补偿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贫农业经营主体的贷后风险,由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与银行、省农信担保、省担保集团,分别按照20%、10%、50%、20%,以及20%、20%、40%、20%的比例进行分担。同时,由卢氏县财政统筹扶贫资金,对银行向贫困户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按基准利率给予全额贴息,对向带贫企业发放的贷款给予适当贴息。

“只要贷款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最高可贷款5万元,使用期限为3年,还能享受政府的全额贴息。”在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工作人员向记者详细讲解政策,“贷款的时候只要拿着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过来办理就行,非常简单。”

产业支撑体系:从小散弱“变”专精深

在建设中的卢氏县科尔沁牛业万头肉牛繁育场,部分牛舍已投入使用,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数十头小黄牛在享受机械臂的按摩。

“我们的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3亿元,计划在卢氏发展300头以上肉牛育肥合作社20个,百头肉牛育肥重点户、重点村200个,未来综合效益在5亿元以上。”科尔沁项目总经理王凤勤向记者介绍。

“每个养殖合作社以100头牛为一个单元进行领养,每头牛全年可赢利3600元,贫困户按照每头牛3000元进行分红,合作社还能按照每头牛留存600元作为发展资金,完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王凤勤表示。

科尔沁项目所代表的,正是卢氏县为推动小额扶贫贷款最终落地而建立起来的产业支撑体系。按照绿色、特色、生态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该县确定了扶贫产业发展重点,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明确了三类贷款主体,即贫困户、带贫合作社、带贫龙头企业,设计了贫困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等6种产业扶贫合作方式,形成了生产带动、劳务增收、产权入股+劳务、订单农业、合作经营、带资入股、自主创业等8种产业扶贫经营模式,确定贷款投放重点支持领域,支持引导特色扶贫产业发展。

“如果不引入科尔沁这样的带贫企业,贫困户开展肉牛养殖无法做大做强,更抵御不了潜在的风险,扩大经营规模的贷款也不好落地。由小散弱变成专精深,卢氏的经验值得我们这些兄弟县好好学习。”在观摩中,一位代表感叹道。

“金融扶贫,落到实处是关键。”省长陈润儿在卢氏县召开的全省金融扶贫现场会上表示,卢氏县所开展的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工作,不仅增加了扶贫资金投入,还促进了社会信用建设、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带动了经营主体创新、创新了金融服务产品、重树了农村文明风尚,对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必将产生综合的乘数效应。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