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原】龙湖圣人起弦歌 莲荷摇曳多诗情

作者:冬夏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17-07-07 06:20:00
分享

【行走中原】龙湖圣人起弦歌 莲荷摇曳多诗情

  弦歌台

□冬夏

漂在龙湖之上,漂在清透如碧的水上!浩渺如海。

从空中俯瞰,它把淮阳城围了个大圆圈,仿佛让一座古城漂浮在水上。

龙湖,位于黄淮平原腹地淮阳县,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围堤长14公里。

水面上,无数朵莲荷!龙湖,可称莲湖。

此刻,午后龙湖上,万荷丛中,我们只是不倦地看,看它藏起多少复瓣之谜。

莲荷外,尚有丛丛蒲与苇,夸张风的动静。

龙湖,可称云螭湖。

云螭,传说中龙之别称,龙最美的小名。明初大诗人高启《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中云:“池生碧莲花,千叶光陆离。服食可腾化,游空驾云螭。”湖以龙名,是一方好水牵系着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

“龙湖,伏羲氏带部落在此安居,神农氏在此教民稼穑。历代文人墨客在此流连美景,咏叹人生。”淮阳县委宣传部部长谢留定这样介绍。

公元前489年,一个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的老人,带着一群快饿死的书生,在龙湖附近陈蔡交界处绝粮被困,生死关头,老人弦歌不已。那弦歌声,至今仍飘荡于湖面上。

这位老人是孔子,书生们是“孔门十贤”。中国精神、中国文明的重要节点,和龙湖牵系在一起。

公元1070年,一对兄弟来到龙湖边,70余天把臂同游,画画写诗唱和,龙湖上,留下弟弟所筑读书台;世间,流传着哥哥兴致盎然的诗作。

这对兄弟,哥哥叫苏轼,弟弟叫苏辙。他们在湖边共度的中秋,令哥哥念念不忘,数年后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圣人遇龙湖,文豪兄弟遇龙湖,是彼此之幸,两者就审美和哲学范畴,彼此构建,相辅相成……

◎《诗经》里流淌着“湖上情歌”

《中国古地理图》显示,5.7亿年前,中原地区出现“淮阳古陆”。远古时,淮阳周围是大泽。6000年前,伏羲带领部落从荒芜西部来此,见有鸟兽可猎、有鱼虾可捕,有高丘可往,遂定居。

“伏羲综合各部落图腾特点,创造了集蛇、鱼、虫、鸟、马、牛、鹿为一体的龙图腾,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伏羲以龙纪官,自号龙师,淮阳有龙都之称,龙都之湖,称龙湖。伏羲被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淮阳文化工作者杨复竣说。

龙湖,是一汪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水,也是一汪风情万种、极浪漫的水。

龙湖生莲荷,除粉红、纯白,还有大红、桃红、粉绿、明黄等色。花形,有红白相间“大洒金”,有花色金黄、花瓣“飞舞”之“玉莲”,有形如松果之“粉松球”,等等。

“其中有些品种,从白洋淀引进,有些是龙湖原生品种。龙湖荷花,《诗经·陈风·泽陂》就有记载。”淮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广起说。

正如《卫风》中流淌着淇水,《郑风》中流淌着溱水与洧水一样,《诗经·陈风》中,也流淌着龙湖的水,龙湖的水生植物,龙湖的美,被它永远定格。

《诗经·国风》中,收有“陈风”十首,以情诗居多,情感浓烈,表达大胆浪漫。《泽陂》和《东门之池》,水汽氤氲,弥漫清冽的气息,可称“湖上情歌”。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大意是,那个湖堤边,长着蒲草兰草长着各种荷花,有个高大健美的青年,让我伤心思念,可望而不可即……诗中,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潋滟的湖水,把女子内心真挚的爱,衬托得极其强烈。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以晤言。”这是《东门之池》。

大意是,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沤麻与菅草。与温柔美丽的姑娘相会,唱歌谈情说爱真快乐。

沤麻的活儿又脏又臭,但小伙子能和情人一起,边劳作边歌唱,劳动变成温馨相聚,歌声中充满欢乐之情。

“《陈风》中反复讲到东门之池,那儿蒲苇芊芊,白榆成林,湖光水色,美不胜收,是陈民游娱之地。从这里,可以窥见3000年前陈国的繁华。”张广起说。

◎龙湖边飘荡着“圣人弦歌”

龙湖南坛湖岸,有文庙名为弦歌台。

它原名“弩台”,是东汉陈王教弩之地。唐开元年间,淮阳人在此地建孔子庙,以纪念孔子与弟子“陈蔡绝粮弦歌不绝”。

其院落中有大成殿,始建于明,清康熙年间重修。正门两侧联语为:“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爼豆千年犹自仰高山。”大殿内,正中是孔子像,两侧配享孔门“十哲”。

孔子与陈国渊源甚深。公元前492年,年过六旬的孔子带弟子来陈国,居四年。陈国国君待他如上宾,常向他问政问礼切磋学问,却无以成事。小小陈国夹在吴、楚两大国间,生存尚艰难,更不要说发展。

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来救援,长江上俩大国在陈身上比拳头。战争血腥沉重,把一切贬为无足轻重的细节。

陈都淮阳城里,一群书生正仓皇逃离,孔子带弟子向南逃,在陈蔡边界,被困于荒野,绝粮七日,弟子们饿的饿病的病,孔子依然讲经说道,弦歌不止。

《论语》最早记述了这件事,只有33个字: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问老师,君子也有陷于困境时吗?孔子道,当然有,不过君子遇困时能坚持气节,小人一遭困难无所不为。

从战国《庄子》到汉代《孔子家语》,这个故事至少有9个版本。淮阳百姓还有民间版本。“传说孔子被困时,他又弹琴又唱歌,感动龙湖中一条九尺来长的大鱼,它自动跳上来让他煮吃。老百姓还传说,孔子见龙湖里长着蒲,拔出来,蒲根细白脆甜,他和弟子靠吃蒲根活下来,至今淮阳还把蒲菜叫圣人菜。”张广起说。

这一事件,淮阳明代古碑《厄台碑》将它与“天地厄于晦月,日月厄于薄蚀、帝舜厄于历山、大禹厄于洪水、成汤厄于夏台、文王厄于羑里”相提并论。宋代文学家曾巩评价此事是“圣人齐日月之明,不能违日月之道”。

“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评价。

◎读书台回响着文豪诗歌

龙湖西北隅湖面叫柳湖,湖中心有小孤岛,面积约400平方米,岛上树木蓊郁,罕有人迹。

乘船抵岛,顺深草埋没小路,三五步,抵达一处相连双亭,飞檐挑角成船形,只是漆彩剥落,石栏破损。这就是苏辙读书台了。当年寂寞,当下还是寂寞。

“苏辙筑台后,历代有修建。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宦海扁舟。从此,苏亭莲舫成为古陈州七台八景之一。”谢留定说。

宋熙宁三年(1070年),苏辙来淮阳任陈州教授。第二年春天,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七月出京,他先到陈州看弟弟。

著名作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记述,小苏在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此地位于都城东京东南七八十里,正在苏东坡治下视察行程之中。随后几年,他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最多一次,住上70多天。还一起过了中秋。

那几个月,兄弟二人悠闲团聚,写诗画画,有时到柳湖里划船,有时在城郊漫步。当时大苏36岁,小苏33岁。

这一时期,兄弟俩留下数十首与淮阳相关诗篇:《和弟子由初到陈州》《柳湖感物》《次韵子由柳湖感物》《柳湖久无水怅然成咏》《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戏弟子由》,等等。

大苏爱龙湖,在《次韵子由柳湖感物》中写道:“惟有柳湖万株柳,清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炎赫,夜爱疏影摇清圆。风翻雪陈春絮乱,蠹响啄木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

小苏爱柳湖,某年柳湖久旱无水,他写《柳湖久无水怅然成咏》:“平湖水尽起黄埃,惟有长堤万万载。病鹤摧颓沙上舞,游人寂寞岸边回。秋风草木初摇落,日暮樵苏自往来。更试明年春絮起,共看飞雪乱成堆。”

兄弟情深,小苏身材高大,但住宅小而破,大苏写诗调侃弟弟:“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调侃中满蕴深情。

哥哥要走,弟弟不舍。送送吧!这一送,送到200里外的颍州。大苏写下《颍州初别子由》:“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古代大文豪留踪地,一般总是太深切、太怨愁或太悲壮。唯有龙湖,留下了大小苏晨昏共处的欢乐。这种相聚,令苏轼渴想一生。

宋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大苏被拘于东京御史台监狱,生死关头,他忆起与弟弟相聚情景,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元丰五年(1082年)秋,大苏被贬黄州第二年,写下前、后《赤壁赋》。对明月,念知己,诵明月之诗,写月未出先用《陈风·月出》作引子,龙湖边温暖历历。他又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龙湖何幸,是大小苏记忆中寒夜明月、伴日爝火。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