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喜欢这样的“第一书记”

作者:刘婵 来源:河南日报
2017-06-15 10:33:00
分享

“既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就要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做到家。”省委书记谢伏瞻近日在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勉励第一书记和广大扶贫干部们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为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关心,更是鞭策,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广大第一书记要深刻领会,真抓实干,切实把省委的意图落实到行动中。

脱贫攻坚,让一批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投身广袤的农村大地担任“第一书记”。他们的到来,为贫困村注入动力,带来活力,他们的事迹一抓一大把:潢川县谭店乡万营村第一书记李向阳,节假日里还在忙着给村里扩建的400多亩栝楼搭架子;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第一书记王智帮助村民添置现代化农业设备,培养村民的品牌意识,使农产品广开销路……这些扶贫干部们抛家舍口来到扶贫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担着责任帮、带着真情扶,贫困村的许多群众信服地说,我们就喜欢这样的第一书记,跟着他们干,脱贫增收在眼前。

第一书记之所以称“第一”,指的是他们是所在村党支部一把手,还意味着凡事要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因为身在一线、最基层,直接决定着扶贫的精准度、群众的满意度,只有沉下身子,摸实情、出实招,才能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第一书记“上接天、下接地”,既知晓大政方针、上级政策,又了解基层实际、问题症结和发展潜力,让惠民举措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大有可为。夏邑县太平镇孟李庄村第一书记王红航来自省体育局,他争取到30万元的全民健身活动经费,为老百姓建了健身设施,还促使有关部门把省民俗体育交流大赛放在镇里举办,提高了太平镇的人气和知名度。可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聪明才智,就能以自身的“长处”补贫困村的“短板”。

千条理,万条理,趟出富路才是硬道理,这是第一书记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80后第一书记”时圣宇一到虞城县稍岗镇韦店集村就带领群众探索脱贫门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村办企业,短短两年间全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2850元提高到了4560元。知民情,精准施策有门道;重民意,产业扶贫激活力;解民忧,致富路上架金桥;改民生,凝聚民心奔小康——让群众得实惠、增收可持续,用实干书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方不负群众期盼、似水流年。

不惮风霜与苦辛,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干部状态决定攻坚成败。如果每一位扶贫工作者都能倾情投入,我们就会看到更多贫困户的笑脸,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面小康的幸福阳光普照中原大地!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