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高素质技工擦亮制造业品牌

作者:余嘉熙 来源:工人日报
2017-06-15 09:47:40
分享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2家,超百亿元企业8家,10个产业集聚区全部进入省级行列,5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经济500强,还有年产百万套商用车传动轴精密智能热处理生产线、千万千瓦级特高压输电工程国产核心设备……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在推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中交出的一份答卷。

许昌市的制造业,为何“风景”这般好?

“有工匠精神,有精湛技艺,有创新本领,这样的一线工人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许昌制造升级的基石、创新发展的关键。”许昌市委书记武国定认为,要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大潮中有所担当,就必须靠一线工人发力,必须让工匠精神渗透到全市制造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中。

该市以“首席工人”为抓手,作为专门针对企业关键岗位设定的职位,实行特岗特薪,以此引导职工职级、薪酬、福利与技能等级挂钩,并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让技术工人群体得到更多的尊重。鼓励当地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类学院与制造企业联合开展实用型院校建设,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许昌市总工会和市人社局在全市范围内选树“大工匠”,打造了一批以优秀技工为骨干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工作站,并专门制定奖励方案,协调企业不断提高“大工匠”的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拓宽一线职工的成长成才通道。

“当工人,要的是自己能干。当‘大工匠’,要的是带领一帮人都能干、会干、实干。”为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换上国产“心脏”的许继集团朱新华,就是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工匠”,他和团队成员设计生产的换流阀等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设备打破了国际垄断,并凭借一流的技术、可靠的质量被推广至全球众多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在朱新华看来,“差不多”“不影响使用”这种想法,只会让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对于自己的产品,哪怕是配件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他宁愿将其报废也不装在产品上。

在许昌,正是有了一大批像朱新华这样的高素质技能工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技能的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品质的“许昌品牌”。如生产亚洲第一的高安全性节能汽车传动轴的马喜岭,处理超硬材料达到微米级的高级工艺技师姜益华,制作假发能精确到0.1毫米的李红……

谈到许昌市制造业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世岗说,这得益于全市上下都认识到,只有服务和保障好这些基层一线人才,不断培育“大工匠”,才能真正增强许昌制造的实力,让产品的“颜值”提升许昌制造之城的“气质”,真正擦亮“许昌制造”的“金字招牌”。

以创新获得尊重,以工匠精神赢得制高点。如今,森源电气与德国魏德米勒合作核电站用电气贯穿件、宇龙公司与德国弗兰克合作350mm缠绕管、大森机电与德国EBG集团合作新能源充电桩……在高素质技工的支撑下,许昌依托科技创新,通过强化企业主体,按照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与国际先进制造企业展开合作,打造出了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而巨霸机械公司通过提供数控钢筋打捆服务,打通技术与服务的界限,承包了泰国845公里高铁项目钢筋加工业务,为全国小型钢筋机械销售商树立了榜样。西继电梯将业务拓展至东盟、中东,电梯订货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许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6.86亿元,增长95.6%。仅仅是许继集团一家,就把产品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

许昌市总工会主席张国栋表示,目前市总正会同相关部门,着手从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畅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权益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完善高素质技工的培育和评价机制,让技能型人才推动“许昌制造向许昌创造转变、许昌速度向许昌质量转变、许昌产品向许昌品牌转变”。(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张绍锋)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