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大河小伙伴期待为生命续航 发行员工36次无偿献血

作者:蔡君彦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7-06-15 07:43:00
分享

众多大河小伙伴期待为生命续航 发行员工36次无偿献血

  于清新的献血本已经攒了一沓

□记者 蔡君彦 文 许俊文 摄影

核心提示丨45岁的大河报融媒体编辑部主任杨化涛,即将成为河南第621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蜂拥而至的各种加油和点赞中,有人结合他的工作赞叹:有情义有温度的知己端,有情义有温度的大河人!

赵丰玉、陈军、杨化涛,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之路上,大河爱心接力传到“第三棒”,而在献出点滴爱、为生命加油的路上,众多大河报小伙伴儿跟社会各界好心人一道,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献出点滴微爱,汇成爱的暖流……

/杨化涛日志·6月14日/

动员剂“辛勤工作”有轻微不适不算啥

今天一早一晚,又各注射一针动员剂,早上再抽两毫升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查,有进有出,也算是“占补平衡”吧。

几针动员剂进来,开始在体内发挥作用,今天感觉到有些腰部发沉、浑身乏力了,同时伴有轻微头疼。不过,就像医生前期说的,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说明动员剂开始“辛勤工作”,在动员骨髓生产更多造血干细胞向外周血管输送呢。这一点点轻微的不适,对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完全可以忍受。医生还嘱咐说,吃一粒缓解疼痛的药,感觉就好多了,也不会影响捐献。

这几天,我在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神奇之处”时,常联想到自己的工作,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的不是血液本身,而是移植负责造血功能的造血干细胞,帮助患者自己在其体内制造出新鲜的血液。这就好比一个用户想在自己的手机上读大河客户端的文章,我不是一篇一篇把文章的链接转给他看,而是把大河客户端直接安装到他的手机上,他可以随时拿出来刷。至于概率极低的配型,可以理解为每一款客户端都是“定制版”的,只能在特定的手机上运行,安装前需要先做个配型测试。我和那位受捐者的身体,就好比拥有同样系统环境的两部手机,我身体里的造血干细胞就是“定制版”的造血APP,只能在这两部手机上正常运行,换别的地方,就无法正常造血了,而别人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过来,也同样不行。

爱心捐献者中还有许许多多大河报人的身影

他感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 偕妻子一同入库当志愿者

“陈骏先生,感谢您捐献了检测血样,您的HLA分型相关资料将汇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您的善举将给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在31岁的大河报时政新闻部记者陈骏家里,这份特别的“荣誉证书”,和家里的房产证、结婚证等一起珍藏在柜子里。

今年4月8日,陈骏和爱人葛星一道,到省肿瘤医院采集了血样,加入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他们约好了的美好心愿——希望有朝一日能配型成功,挽救陌生患者的生命。

陈骏2013年6月加入大河报,“我和爱人之前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有些了解,因为考虑到准备要孩子,对是否加入也曾犹豫过,但还是决定加入。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都是健康人,能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一命,即使身体会出现酸困、乏力的症状,很快就可以恢复,算不了什么,而对于被救的人来说,是他们全部的希望。”

今年2月27日,随着焦作暖男曹红卫的捐献,河南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达600例,累计捐献人数连续5年在全国位居首位。当天,大河报、大河客户端打造的公益微视频《爱相“髓”》温暖出街,致敬心怀大爱的河南好人,视频中,有患者和家属的呼声,有血液科专家普及知识,有百名大学生志愿者唱出“心的呼唤”,“我一大早看到这段微视频,中华骨髓库标志的大旗像花一样绽放,一下子就被触动了,当时就告诉自己,要尽快抽时间去采集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

加入“爱的后援军”背后,还因为陈骏曾感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我姑姑去世时是因为癌症,当时我爸无比痛心地说,愿意倾其家产为她治疗,可是,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病情太重,实在没办法留住她。”陈骏知道,对白血病等恶性高危血液病人来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方法,“如果配型成功,我们通过捐献能够帮忙挽救别人的生命,为什么不去做呢?”

她36次无偿献血加入中华骨髓库 8年电话号码没换过

“No.3710921723”,是于清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称中华骨髓库)河南省分库后,荣誉证书上方的编号,证书下方的日期是2009年5月18日。

38岁的于清新长发披肩,笑容灿烂,1997年加入大河报大家庭的她,曾是大河报金水区发行员,现任大河报花园北路读者服务中心站长。

作为大河报发行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她是大家眼中的乐天派,更是热心肠,同事们知道她大街上勇追小偷的果敢,也知道她对订户无微不至的服务,也知道她经常无偿献血,是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证书就有一沓。

“我从2000年开始献血,已经献过36次,献过全血,也献过血小板。”于清新说,坚持多年献血,自己的身体一直挺好。后来,看到血站有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册,加上经常从报纸上看到有捐献“生命种子”救人的报道,“我每次看到别人有机会救人,就很兴奋,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捐献。”

在于清新看来,自己来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农村,通过其他方式助人能力有限,但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自己能做主,也力所能及。她说,做这些,也是受家中热心肠老父亲的影响。

“公益需要大家一起去做,如果每个人自己不付出,都指望着被别人帮助的话,岂不是乱套了?”于清新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她很欣慰的是,多位同事、朋友在她的影响感召下,也加入到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队伍。

从2009年加入中华骨髓库至今,于清新的电话号码没再更换过,“我怕一旦配型成功,联系不上我,如果哪一天配型成功的话,我会义不容辞去捐献。”这些年,她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

其实,在省红十字会封存的档案里,留下了多位大河报人的身影,其中,先后有几位大河报人曾和患者初配成功,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捐献。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