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土壤治污启幕 具体实施方式与时间表出炉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7-06-08 08:28:00
分享

河南土壤治污启幕 具体实施方式与时间表出炉

  土壤污染容易修复难

□本报记者程昭华文白周峰摄影

核心提示|面对不断加深的土地污染现状,我省意图下大力气,从源头解决这一多年顽疾。近日,河南省政府下发《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从土壤污染调查、土壤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方式与时间表。

破坏容易修复难,是我省急于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客观因素。面对重拳治理的背景下,千亿级的土壤修复市场也随之萌发启动。

然而面对这个全新的市场,如何有的放矢依然困扰相关企业,其中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阻碍,是挖掘土壤治理市场时,必须直面的高门槛。

我省启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继大气、水污染治理行动后,我省又将治理重拳砸在土地上。

近日,省政府对外发布《河南省清洁土壤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从土壤污染调查、污染源管控、土壤污染治理等多个方面,对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和治理提出具体实施方式与时间表。随着《计划》出台,我省也完成了覆盖水、大气、土壤的三大污染防治体系布局,初步实现污染防治的系统性施治。

“我省是南水北调水源地和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保护好土壤环境事关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省环保厅相关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综合看,我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尚为良好,但由于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时期,局部地区土壤呈现新老污染并存、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交织的复杂局面,土壤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目前还无法实现实时监测,且土壤污染具有富集性特点,涉及粮食与食品安全,必须下大力气,尽快从源头对土壤污染进行系统化防治与修复。”

根据《计划》,我省清洁土地行动,主要围绕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监管各类土壤污染源、管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7个大项,25个小项展开。

其中,在今年年底前,我省将完成土壤环境质量检测国控点位设置、编制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项目库、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等工作。在2018年年底前,将完成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综合整治方案编制、摸清全省危险废物产生种类、数量、流向等信息,完成产粮(油)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的土壤环境保护方案等工作。

上述环保厅刘先生介绍,目前我省已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相关的技术规范也正在制定中。按照目标,到2020年,我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需达90%左右;到2030年,我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将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立健全。

在全盘布局的同时,我省也将在今年陆续启动各类土壤清理试点。如在灵宝、新密等地开展将土壤污染治理纳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完成情况的重要验收内容试点工作;在部分产粮(油)大县开展土壤环境保护补偿,在济源、新乡等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把洛阳、新乡、驻马店作为3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立工作体系、政策体系,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清洁生产、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土壤修复市场将激活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在16%左右,如要在2020年使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0%左右,意味着需快速培育土壤修复市场。

许昌花艺绿化公司是我省土壤修复较早的实践者,该公司经过多年技术储备,已在内蒙古、甘肃等地开展植被、土壤修复工程。该公司一位负责人柳先生称,目前土壤与植被修复市场空缺较大,从业者较少。“许昌本地已经有一些园林企业开始将业务向此转移,市场这两年可能出现爆发。”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意到土地修复的巨大市场。平顶山一家矿业企业副总经理告诉记者,公司从今年2月份起,就开始论证和调研自有矿山的山林修复工作,希望通过重新种植、嫁接改良等多种方式,获取支持资金,恢复大山绿色面貌。

巨大而漫长的土地修复计划,随着《计划》的发布日渐明晰。上述省环保厅刘先生也表示,按照“国家引导、地方为主、突出重点、以奖促治、强化绩效”的原则,我省各地的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都有了不小的增长。而资金支持的重点,主要就在耕地土壤的污染治理与修复以及重金属排放治理等方面。

在新生生态总经理张红晨看来,土地修复的时间跨度和专业性,远大于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他解释,土地修复与大气、水污染治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富集性特点。部分地区的农耕地周边并没有工业污染存在,却依旧会出现土地的结痂和无机物超标。“土地的吸收能力很强,大量含有无机物的化肥被施撒在农田中,通过植物的过滤和土地的渗透,被存于土地之中。这个过程周而复始,污染情况也日益严重。”

而要修复被污染的土壤,过程则极为漫长。柳先生称,目前的修复手段,主要通过有机植物的催化和吸收,来让土壤恢复活性。以耕地为例,遭受大面积工业污染或无机物污染的耕地,往往需要草类、灌木和树木的多层激活。其中草类和灌木类的种植时间为1到2年,树木则多为3到5年。

专业且耗时的修复特性,也决定了土壤污染防治市场的巨大空间。张红晨表示,目前发达国家对土地污染治理和修复的投资比例,一般参照1比10比100的标准。即预防性投入1万元,那么土壤污染风险防治就需投入10万元,而到了土地污染治理和修复,则需超过100万元。如此计算,未来10年,我省在土壤修复的直接或间接投资,有望突破千亿元。“机构的远景预测远高于这个数字,但因为河南能做土壤修复的企业并不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今《计划》落地,很多园林、土地测绘等相关行业公司,都会快速进行技术储备,来抢占这一块儿市场。”

资金、技术难题仍需破题

虽然市场的空间令人蠢蠢欲动,但面对土壤污染修复这一新“蓝海”,诸多未解难题,让相关机构难以下口。其中资金、技术等内容,无疑是最难跨越的门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土壤修复和治理的资金来源,是多数土壤修复企业在业务推进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如张红晨所在的公司,之前已看中山西某地的山区土壤修复工程,但最终因资金缺口太大,不得已放弃了该项目。

他告诉记者,在全国层面,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所需要的资金量,至少需要上万亿。但由于该投资见效慢且市场不明朗,很多民间资本和投资商,对于土壤修复业务的兴趣仍停留在口头上,不愿涉足其中。

根据国家缓控释肥研究中心的数据,2015年全国中度以上污染耕地大体面积在4000余万亩。而在当年,全国仅有21.28亿元的土壤修复新签订单,市场发育度极低。

柳先生认为,市场培育初期,需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企业和民资才有信心和动力去跟进。“在不少发达国家,每年的土壤污染修复投入中,政府资金占到超半数的份额。所以我省在推进土壤修复计划的过程中,如财政无法提供有力的支持,市场的发育速度将会大打折扣。”

除了资金外,技术也是制约土壤修复的瓶颈。花艺绿化在进行修复时,进行过长期调研和技术准备,却依旧难保证每种土壤的修复效果。“土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转变过程,不是说种上几棵树就能完成土壤修复。”柳先生说。由于土壤污染的原因和类别众多,土壤修复的技术也专业且多元。污染物的含量,植物配比,种植和替换周期甚至肥料,都是考验企业的技术性问题。“处在生态链上的土壤修复,要求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而这都是要靠技术和经验所解决的。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经验尚少,急需补课。”河南农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魏先生表示。

正是看到了这些现有问题,此次的《计划》,极为重视配套资金的来源以及解决技术瓶颈的问题。《计划》明确,我省将通过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同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发放绿色信贷的力度,并支持银行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支持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绿色发展基金。

而在技术方面,《计划》提出,将培育建设土壤污染防治领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提升我省土壤污染防治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先进适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装备成果转化和推广。

“虽然缺课不少,但可后来赶上。”这是一位行业人士对我省未来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的看法。他认为,土壤污染的原因和种类众多,土壤修复的技术也专业且多元,河南作为种植大省,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可更快在该领域获得突破,甚至做出有益样本。

如今随着《计划》的出台,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市场期望,也在不断提升。魏先生认为,此次《计划》具有更为清晰的本土针对性,而边预防边治理的推进方式,也符合市场发展与我省的发展现实。“这一政策不仅对土壤修复市场的开拓起到了参照作用,更重要的是建设了市场化的土壤治理体系,这有利于激活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我省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和土地绿色利用的进程。”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