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中信重工首条特种机器人研发装配线生产的首批25台防爆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顺利下线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陈辉
洛阳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突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洛阳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抢抓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重点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两项融合”,促进洛阳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③5
实施“11193”行动
围绕1个核心目标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强市、智造名城”
聚焦11个重点领域
结合洛阳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特点,确定了“1442”的新型制造业体系
实施9大工程
实施双轮驱动、质量强市、两化融合、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军民结合、产融合作、载体提升、开放带动等9大工程
强化3大支撑体系
强化协同创新、人才、政策等3大支撑体系
总目标打造“制造强市·智造名城”
《实施方案》提出,到2019年,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实现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优化结构、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创建目标,基本建成产业规模雄厚、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良好、创新能力较强的制造强市。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新增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造名城。
瞄准11个重点领域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按照“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领域和洛阳产业发展战略导向,构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有色金属、高端石油化工、建材、轻工为基础,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为重点,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为突破口的“1442”新型制造业体系,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万亿元。
●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一个主体产业。提升数字化成套装备和关键主机的制造水平,推动装备行业智能化改造,实现装备制造业由生产传统装备向生产智能装备、提供单一设备向提供成套设备、流水线批量生产向个性化生产便捷化服务转变,到2019年培育和发展2至3家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3600亿元。
●提升四个传统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提高铝、钨、钼、铜等有色金属原料就地转化能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100亿元。高端石油化工产业,推动洛阳石化炼油扩能改造及配套管道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推动洛阳石化煤化向装置规模化、种类系列化、产品精细化发展,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高端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200亿元。建材产业,严格控制总量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50亿元。轻工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钢制办公家具、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及其他轻工产品,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
●培育四个新兴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有色金属及合金材料、高性能耐火及先进陶瓷材料、功能玻璃与化学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品,将洛阳打造成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85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功能材料、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及光电设备、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建设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光热、新能源装备,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兽药疫苗、化学合成药、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成为河南省新兴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60亿元。
●谋划两个未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做大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产业及新能源专用车的基础上,积极谋求与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的战略合作,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通用航空产业,落实河南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以通用航空飞机研发制造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201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到2019年,争创1至2家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1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和100家省级研发平台。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洛阳国家高新区、洛阳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伊滨区科技城、洛龙科技园“一核三区”整体效能。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实施“重微共振”工程。
创建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国家大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成套装备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5大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7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优化10个众创空间。
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围绕建设制造业人才高地的目标,以建立市场化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为核心,深入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和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潜能、创造活力和创业激情,切实发挥人才对制造强市的支撑作用。到2019年,引进创新创业团队40个以上,引进各类外国专家400名以上,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0名以上,培养“洛阳大工匠”300名,培训创新型企业家1000人次。
实施高端人才集聚工程,深化“河洛英才计划”,打造招才引智试验区。
实施技能人才提升工程,提升“河洛工匠计划”,强化对“河洛工匠”的培养。
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大“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家。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
围绕“1442”重点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与重点产业发展和重点任务实施需求相适应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为洛阳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体系。重点开展普惠性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小微“双创”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小微”双创示范城市6亿元专项资金引导作用,3年内市政府同步配套48亿元。
完善制造强市政策体系。设立洛阳制造强市专项奖补资金和洛阳重点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财政资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
加强金融政策支持。推进产业和金融业合作发展,深化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继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团队)创办的企业,积极推荐股改、挂牌、上市,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