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在组装生产。该公司产品出口87个国家,稳居国内皮卡市场前三位。⑨7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位于中国电池工业之都——新乡的河南蓝海新能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工人正在装配国内首创的“充换兼容、底部换电”纯电动轿车。⑨7高志勇摄
洛阳德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验收一批自主研发的能适应非洲炎热气候的履带式发电工程车。本报资料图片
郑州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互联网骨干枢纽、“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中国信息化城市50强,是全国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冷链食品产业基地、超硬材料产业基地、新型耐材产业基地。
洛阳是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实力突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先后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市、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河南省唯一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新乡是国家产业集聚集群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西部地区唯一)、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科技含量较高、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等主导产业基础雄厚。
□本报记者陈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号角。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河南,深入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必由之路。
在河南制造业的版图上,郑州、洛阳、新乡三市居于主导地位,已成为全省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增长极和重要载体。工信部正式批复郑洛新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将进一步提升郑洛新三地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从更高层面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制造业带来重大机遇。郑洛新通过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新路径,将为全省转型发展攻坚战作出表率。未来,三市将形成互动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共同打造制造业区域增长典范和转型升级新样板。
发展目标
到2019年,郑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智能制造加速渗透,若干特色优势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打造中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高地、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产业开放合作高地、河南省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发展成为协同创新、转型升级、先进制造示范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9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2%,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力争达到0.54件,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五大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到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7.5%左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两化融合加速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5%;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形成100家能够参与全球竞争、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形成60个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质量过硬、美誉度高的品牌产品。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到2019年,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4.5%,用地、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数说郑洛新优势
3.1万平方公里
●郑洛新三市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8.6%●2016年,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生产总值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2位、第6位●郑洛新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扎实,综合实力较强,是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示范意义的地区
5564.9亿元
●2016年,郑洛新实现工业增加值5564.9亿元,占全省的3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6万亿元,占全省的32.9%●实现利润1546.1亿元,占全省的29.9%●完成工业投资3324.4亿元,占全省17.9%●拥有装备、食品、新型材料、电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9个、占全省56%,拥有5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占全省45.5%
郑洛新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销售超过1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达343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17家。
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郑州、洛阳、新乡三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市是河南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体系最完备、创新活动最丰富、创新成果最显著的区域,集聚了全省53%的高新技术企业、4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8%的科技人才、45%的上市企业和76%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创造了全省60%的科技成果。高铁轴承、载人潜水器、可见光通信、硬岩盾构、新能源客车等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③7
整理/陈辉 制图/刘竞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