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包分配格局被打破 那个年代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作者:杨桂芳周坤锋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7-06-07 08:15:00
分享

1996年开始,包分配的格局被打破 那个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如何找工作的?

1996年包分配格局被打破 那个年代大学生如何找工作

  制图/郑萌

河南商报记者杨桂芳周坤锋

6月,全国数以百万的学子迈入高考的战场。同样是6月,数以百万的毕业生走向求职的“考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1996年1月9日,原人事部印发了《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正式打破包分配格局。

政策落地的初期,大学生是如何迈出自主择业的第一步的?近日,河南商报记者走访了在1996年之后毕业的部分大学生,聆听他们的就业往事。

【故事1】

和农民工一起在火车站过了两夜

讲述人:王远(化名)

毕业年份:1997年职业:外企副总

1997年3月,在一所重点大学学俄语的王远拿着简历开始东奔西走,可连续几场招聘会下来,竟然没有一家企业招聘俄语专业毕业生。

他直言,在最彷徨的时候,甚至想着能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就行。“来招聘的企事业单位很多,找工作不难,可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难。”王远说。

后来,王远终于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每月工资500元。

那时候,中国电信、联通等企业月工资已经达1200元左右,看着自己收入不足别人的一半,王远有了“下海”的念头。

经过再三思考,王远背着一床被子,乘火车南下广东。

可一下火车,王远“傻眼”了。无人接待,只拿着少许的饭钱,王远舍不得住宾馆,就和农民工一起在火车站过了两夜。

当时正值春节过后,农民工也开始返回城市,无奈之下,王远投奔了在广东打工的老乡,几个人挤着住在一起。

身上的钱很快在找工作时花光了,王远就跑到火车站给别人“拉包、搬行李,偶尔也能挣个五六十元”。

后来,王远在一家外资企业中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并从普通职员做起,一步步成为企业副总。

回想起同班的同学,14个人,只有四五个人从事本专业工作,王远感叹不已。

他说,那时候每个人都曾经彷徨过,只是彷徨的时间有长有短。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天之骄子,只要在一次次磨难中坚持下去,每个人都会过得很好。

“没有坏透了的人生,只有不拼搏的个人。”王远说。

【故事2】

为了留在大城市 跑了20多家单位

讲述人:卢燕毕业年份:1996年

职业:高中教师

不包分配,毕业后自己找工作,是卢燕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1996年大学毕业后她面临选择:回到原籍就可以“包分配”,留在大城市就得自己找工作。

卢燕一再犹豫,她想自己在郑州找工作。听到卢燕放着“铁饭碗”不要,要自己找工作时,同学和家人都不能理解,卢燕的母亲更是哭了好几次。

原本自信的卢燕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

她独自一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问。两个月的时间里,她面试了20多个单位,都无功而返。

天气越来越热,她也越来越烦躁,连日奔波下,她感冒了,头昏昏沉沉的,眼都几乎睁不开。强撑着去找工作,在楼梯上翻了一个跟头,差点摔下楼去。

窝在亲戚家的小屋里,她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放着好好的路不走,非要这么倔?”

最终,她进了郑州一所学校,成了一名教师,一干就是20年。有了择业时的辛苦和坚持,她对自己的工作格外珍惜,带学生、做课件、写论文,所有的工作她都要求自己走到前列。

如今,作为高级教师的她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感到很满足,落户在这里是她的信念,坚持下来了,就会取得收获。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