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坡村的村民们正在收割油菜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河南商报记者周坤锋
乱石坡村,位于新密市袁庄乡东北部。以前它满山乱石、坡陡沟深,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口属于省级贫困户。
但几年前开始,这里旧貌换新颜。道路平整通畅,荒山被花海果园取代。农村合作社的成立,让村民从土里刨出了“金子和银子”。
【新颜】
乱石荒山变身花海果园
如今的乱石坡村,坡还在,乱石已没了踪影。上山的路,虽蜿蜒但相当平整。不管是小汽车抑或农收机械都行驶顺畅。路的两边,层层梯田,花海果园。
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前收拾得干干净净,或多或少种些花草。纵横的沟壑边缘,青石大小不一,却垒得错落有致。大树下,置一块大石几个小凳,就成了天然的餐桌。
“这儿(环境)不比城里的差吧?”年过六旬的李巧枝用小推车推着孙子孙女,在树荫下转悠来转悠去。
现在,她可以带着孙子孙女到处溜达,山上村里,“想去哪儿推着就走了。”
但两年前,她上山时还掉进了沟里。那时候的山上,几乎没有路,羊肠小道上布满了各种杂草,一不小心就会踩落一堆土石。村里也一直有“五道沟,八面坡,土地薄,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说法。
道路难行,山也就那样荒着,村里的人祖祖辈辈守着一点薄田过活,“有点本事的出去打工挣钱了,没本事的在家靠天吃饭。”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摆在郑州市农科所驻乱石坡第一书记赵伟涛面前的第一件事。
在赵伟涛的带领下,通往山上的路都被整修一新,这一修就是1万多米,“路修好了,才能进去机械,才能开荒种树干别的。”
【过往】
125户戴着省级贫困户帽子
乱石坡村属于半山半丘陵的浅山区,8个自然村415户人家中,有125户戴着省级贫困户的帽子。截至2015年年底,全村没有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以种养业和外出打零工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由于地处山区,灌溉是最大的问题,“打个井得几百米深。”在村民李天才的印象中,每亩地除掉种子化肥农药、犁地耙地的费用外,收成好了能净落个二三百元。况且,农民种地又没有工钱,如果遇上天旱不能播种的年份,“还得赔种子钱。”
在村民李志伟家中,每年都会堆一堆草籽,“一块钱一斤。”籽是一粒一粒剥出来的,卖些钱补贴家用。
而这样的情景,在整个村里几乎成了常态。
【破局】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利用好了一样能致富
“农民靠地也能致富。”在赵伟涛看来,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利用好了一样可以土里生金。
千亩花海
村两委把目光瞄上了紧挨郑州都市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单打独斗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趋势,抱团取暖才能无往不利。经过流转和开荒,村里成立农业合作社,发展环保生态、品质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耕采摘文化体验和农家乐餐饮服务,吸引郑州等附近区域的市民来观光旅游。
通过整合,村里种上了1000多亩的甘蓝型油菜,花期比普通油菜多了十多天,从清明一直能持续到五一。千亩花海成了当地的一大旅游盛景。
果树园区
今年正月初七,村里启动连方成片工程,种植24个高端品种果树,形成约150亩果树园区。园区从位置规划、杂草垃圾清理、荒山荒坡荒沟改造,到争取单位扶持果树苗资金,组织统一种植、浇水、技术对接管理等,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此外,为改善全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除了修路和复耕,还新建成一口530米深机井,配套3000米灌溉管道及60个出水口。
成果
合作社注册成立4个多月来,对贫困户进行扶持带动,给予优先用工,赊销代销合作社加工的农副产品。
“除了包地的租金外,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打零工,不出家门都能挣钱。”赵伟涛初步估算了一下,合作社已经投资800多万元,本地产出能达到250万元。即使是60多岁的村民,仅在合作社做工每年也能多收入一两千元。
【故事】
曾经多年没挣过一分钱的人,也盖起了新房
扶贫先扶人,这是赵伟涛的工作方式,“只要肯干,收入都会慢慢上来的。”
李学民已经51岁,守着70多岁的母亲和小几岁的弟弟。由于身有残疾,家里地种不好,外出打工人家又不要,“这么多年没挣过一分钱。”
在赵伟涛的劝说下,他把地包了出去。而村里的合作社只要有活儿,第一个就会叫他去。浇水、搬种子、栽葡萄……他在家门口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以前一年也不敢吃掉一桶油的一家人,现在有肉、有鸡蛋,“想啥时候改善生活就啥时候吃。”
生活好了,人也活泛了很多。见到河南商报记者,他就非要拉着去家里吃饭,“我6天挣了700多块呢!”他的眼神和表情里,满是兴奋。
更让李学民高兴的是堆在门口的沙和石子,“俺的新房马上就盖起来了。”他终于不用再窝在父亲几十年前留下的老屋了。
这个“最不喜欢干活儿”的人现在的积极性比谁都高。
【精神】
把每一户村民家作为办公地点
要想持续发展,需要一种精神,赵伟涛说。这种精神先从村干部培养起。
在荒坡荒沟改造中,所有村干部都得放下自己的活计,每天七点半在村头集合,把每一户村民家作为办公地点,“吃、歇都不能离窝儿。”
有村民在卖地里的几棵桐树时,想要200多元,收树的只给100多元,为了不耽误果园进程,二组组长李进友自己掏了100多元钱。媳妇有点不乐意,“人家卖树你赔钱,傻了吧?”
而更“傻”的还有一位村干部,为了给村里买犁耙,把儿子结婚装修新房的两万元钱都偷垫了出来。
干部“傻”,村民也跟着“傻”。修路整地,不管是占到了谁家的地,没一个有怨言的,“随便占,占宽点路好走。”合作社统一用工,男女老少都很卖力,没有一个“磨洋工”的……
不到两年,村里有了朝气,多了活力。“如果想要留下些什么,我希望能是这种氛围。”赵伟涛说,他不想在这儿混两年,他要做的不仅是给村民指条路,还得给他们一种继续走下去的精气神儿。
“即使我走了,他们还能一直干下去;等哪天我回来,他们还认我是这个村里的人。”这就是赵伟涛的愿景。
【这5年,我想说】
这5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赵伟涛:重新提升价值观人生观,工作更加落到实处,实事求是,对农村对群众感情更加深厚。
这5年,最美好的是什么?
赵伟涛:在付出艰辛的同时所获得的不同人生意义。
未来5年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赵伟涛:期待惠农利农政策更多落地扎根,让广大农民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关于三农发展的各项支持项目更加简便,更具有操作性!
对河南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赵伟涛:期待河南经济腾飞,期待河南人民生活更美好,期待河南农村发展更繁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