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作者:朱长振文图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7-05-12 07:36:00
分享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谁更不幸?这似乎没有答案。连续九年,记者回访这些地震中的失子家庭,这些家庭,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而被骤然扔进了一组啮合的齿轮里,一面是死的艰难,另一面却是回忆的痛苦与忘却的艰难。活着,就要承受回忆,这些家庭,以他们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尝试着缝补自己家庭的残缺。还好,现在的他们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家庭档案】

母亲:贾益琴,44岁

父亲:李学,49岁

女儿:李培,遇难,15岁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08年 李学、贾益琴夫妇站在自家废墟前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17年 夫妻重回九年前拍黑白照之地完成直播

大河报记者:地震对你们造成的最大伤害是什么?

贾益琴:那当然是我女儿李培遇难了,我们女儿李培很懂事,长得也很乖巧,爱跳舞也爱笑。

大河报记者:这些年你们一直没有再生孩子吗?

贾益琴:地震后这九年,我怀孕过两次,都流产了。也许是我年龄大了,也许是压力太大了,去年你帮我联系的北大心理学教授来给我做过心理疏导之后,心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他建议我到北京去找专家看看。

大河报记者:你们以后的日子有什么打算?

李学:好多人建议我们再抱养一个孩子,我们不愿意,就这样过吧。

【家庭档案】

母亲:李群香47岁

父亲:唐术林,42岁

儿子:唐军,遇难,10岁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08年 唐术林、李群香夫妇站在自家废墟前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17年 女儿刚抱回家三天

今年最大的变化是唐术林通过投票当先为桤木林组的组长,而他们家抱养的一个女儿刚刚进家三天,可谓是双喜临门。

【家庭档案】

母亲:唐小红,44岁

父亲:丁本利,49岁

儿子:丁奎友,遇难,6岁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08年 丁本利、唐小红夫妇站在自家废墟前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17年 丁本利在养猪场,只有唐小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唐小红自述:今年家里最大的变化是儿子离婚了,我要天天帮他带孙子,养猪场规模缩小了,只留下几十头母猪,现在儿子在阿坝养牦牛,我也准备再去那里投资,我现在还是四川省人大代表,很忙。

【家庭档案】

母亲:邓清秀,44岁

父亲:王贵学,43岁

大女儿:王欣玥,遇难,10岁

二女儿:王欣茹,遇难,6岁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08年 王贵学、邓清秀夫妇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17年 夫妻俩接受采访

地震后出生的8岁女儿上学去了,邓清秀在家午休。王贵学接受记者采访一个多小时后叫醒了妻子,邓清秀不好意思地说:“现在岁数大了,养这么小的孩子力不从心了”。

【家庭档案】

母亲:姚若群,52岁

父亲:吴富贵,49岁

儿子:吴敏敏,遇难,12岁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08年 吴富贵、姚若群夫妇

回望汶川:伤痛渐远记忆犹存 家园已建希望在前

  2017年 夫妻俩接受采访

姚若群自述:地震前,我有两个男娃,老大叫吴永刚,老二叫吴敏敏,他俩就差一岁,地震那年老大13岁,老二12岁。

从小这俩孩子就不一样,老大调皮、捣蛋,老二聪明、懂事,我和他爸都喜欢老二,不喜欢老大。

地震那天,老大和老二吃完饭一起去映秀上学,可老大逃学去了网吧,老二老老实实去学校上课。结果地震发生后,老二在学校没能逃得出来,在网吧里的老大成了他们全班唯一一个幸存者,他还用千斤顶在药厂救出一名女工,人家逢年过节还提着东西来谢他的救命之恩。

但地震过后,老大就不再上学了。现在他又去苏州打工了,去年又谈了女朋友,春节前农历二十八,他的奶奶去世了,他坐飞机回来,过完春节又回去了。现在我们地震后出生的小女儿吴姚姚已经在映秀小学上学了。

【记者手记】迷彩服

今年是我们大河报启用直播模式对汶川震区失子家庭进行回访的第一年,我特意穿上了九年前在都江堰采访时被铁军首长特批的一套迷彩服。

当年正是有了这套迷彩服的伴随,我进入地震核心区域,帮助十户失子家庭的男女主人站在他们家房屋的废墟前留下一张黑白合影。接下来的日子,我辗转汶川、青川和震中映秀镇,顺利地完成了对十户失子家庭的拍照工作。

向峨中学是我9年前进入地震灾区的第一站。校舍全部倒塌的校园内,到处弥散着悲痛的气息,操场上是大堆的无主茶瓶和书包。

负责抢险的铁军来自河南,我穿着政委给的迷彩服,背上相机,徒步跟随一支抬尸体的队伍往山里走。

天擦黑的时候,抬尸体的队伍停在一处山半腰,没有哭声,也没有鞭炮,只用一块木板铺垫,瞬间,一个坟墓出现了。

这个坟墓的主人,是15岁的李志,向峨中学初二(2)班学生。

坟墓离他家不远,是他平日上学的必经之地。我随他父母回到家中,可房屋早已倒塌,生活用品也都埋在废墟中。我让夫妻二人站在房屋前照张合影,这是我选择十户家庭中的第一户。

今年再去的时候,他家明显热闹了许多,因为结婚生子后的女儿李婷一直住在家中,给这个原本了无生气的家庭带来诸多生气。

李婷对我印象很深,她说当年她对我给她父母拍照片的举动非常反感,“我们都快疯了,你还来照相,真想把你的相机给摔了”。

但现在她开始感激我。今年直播时,我特意又问到了这个读者及网友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记者每一年都来回访,是不是将你们的伤口一次次揭开?”

李婷十分肯定地回答:“当一个人有巨大的痛苦无法承受时,是需要别人来一起分担的,谢谢你们大河报持续九年的回访,现在我们几个家庭的成员每一年都盼着你来呢,谢谢你帮我们这么完整地记录下来地震九年来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这些家庭浴火重生的九年,这太珍贵了。”

难忘记,2008年5月19日,地震后一周,我自都江堰紫坪铺水库乘冲锋舟第一次抵达映秀。穿上迷彩服,挂上铁军的臂章,我得以入驻在铁军的营房里做“随军记者”,而铁军的营房所在地,正在岷江边的桤木林村。

在桤木林的一周内,我用相机见证了桤木林人的生离死别,也记录下了他们在百年不遇的大灾难面前的点点滴滴,有十二口人的临时大家庭聚餐时的场景、邓清秀夫妇痛失双女悲痛欲绝的面孔、姚若群失去爱子坐在已成废墟的“家”前无助的眼神,也有董毅琴趁铁军看守间隙偷偷跑进映秀老街抢出一个塑料桶的镜头……

一年后,我再次来到桤木林村,给他们带去了去年我在此为他们拍下的近百张照片,并一一送至他们手中。再次记录下他们在这一年中的变化后,重新为他们拍一张照片,有一家三口大难不死之后的合影,有在板房间吃饭时的热闹场景。以后每年,我都会如约送去前一年为他们拍下的合影,今年是第九年,我想把这个约定持续到第十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