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义务救援”已成一种现象 体现公民价值观回归

作者:崔文王苗苗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17-05-10 08:30:00
分享

“郑州义务救援”已成一种现象 体现公民价值观回归

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的牛队长在整理多年的荣誉证书

河南商报记者 邓万里/摄

“郑州义务救援”已成一种现象 体现公民价值观回归

5月8日,《河南商报》报道

“郑州义务救援”已成一种现象 体现公民价值观回归

  5月9日,《河南商报》报道

河南商报记者崔文王苗苗

连续两天,《河南商报》关注了郑州救援队伍感人的故事,赢得不少市民对他们的精神点赞。

其实,在十年前,在郑州说起公益救援,还鲜为人知。这十年间,无论是在郑州、河南省还是全国范围的救援现场,“郑州救援现象”已葳蕤生长。

郑州救援力量的逐渐壮大,体现了市民参与公益之心日益强烈,也是社会文明不断提高的重要佐证。

【选择】

他们为什么选择加入救援队

能和部队干一样的活,工资少点也无所谓

郑州风马旗应急救援队的赵维维今年28岁,在救援队也就半年,还没有出过救援任务。

“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训练。”赵维维说,他已经做好了随时参与救援的准备。

来参加救援队之前,赵维维在部队里开坦克车,一干就是8年。退伍后,他曾跟着家里人做过生意,也干过销售,直到有次接触了救援知识讲座,被吸引到这一行。

最后选择参加救援队,跟他的部队生涯密不可分,“我在部队曾接受过类似训练,跟这个没什么区别。”

“工资少点也无所谓。”赵维维说,“起码也算干了老本行,都是救死扶伤。”

李鑫也是退伍后参加风马旗应急救援队的,在部队当兵时,他亲眼见到因不会心肺复苏、失去战友的情景。这个情况也让他最终选择成为一名救援队员,“这里的救援更专业,我也能很快适应。”

据统计,风马旗应急救援队这两年的队伍不断壮大,八成左右的队员都是退伍军人。

不太会水的被救者家属毅然加入救援队

在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的办公室内,满墙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

在这些锦旗中,有一面锦旗的落款署名不是某某地的110指挥中心、当地政府等官方机构,而是一个家庭。

“这是我们队从成立到现在,收到的唯一来自被救者家庭的锦旗。”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和队员们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过多接触被救者的家属,“怕家属看到我们就想起不愉快的事情。”

每次救援结束,救援队就会立马撤离,而那一次之所以破例,导致后来收到被救者家属送来的锦旗,是因为被救者的父亲想要加入救援队。这位父亲经过多方打听后,从老家荥阳找到了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

“那天,算是给了我们全家第二次生命。”谈到自己为何要加入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荥阳广武镇的吴先生十分肯定地说出了两个词:“佩服”、“感谢”。

2016年2月3日下午1点30分,吴先生的母亲带着他的两岁多的儿子玩耍,可孩子却不慎掉进绿化带内一个32米深、直径26厘米的机井中。

经过多方10多小时救援,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对现场的消防竖井装置进行改造,最终将孩子救上来。“俺孩儿要是有啥事儿,俺妈和俺媳妇估计……”吴先生说。

吴先生的水性并不是特别好,为了成为救援队队员,他经常去训练,虽然还未正式参与救援,但他满怀信心,“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做些有意义的事儿。”

【现象】

郑州救援力量成为一种现象

在近十年我国灾害救援现场,郑州有几支救援队伍让人耳目一新。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6年盐城龙卷风、2016年武汉水灾以及郑州乃至全省的水灾、溺水、户外被困等事件现场,总能看到身着“郑州”字样的救援队员的身影。

郑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十年的时间,郑州救援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状态。

“郑州最初出现救援队是在2008年。”该负责人说,汶川地震后,郑州有不少志愿者自愿前去救援,归来后,一些人便商量组织起了公益救援队伍,“从最开始的一两支队伍,十几号人,逐渐发展起来。”

河南商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郑州目前已有大大小小7支救援队,救援队员千余人,已成为灾害到来时不可或缺的救援力量。

可以说,如今在郑州乃至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刮起了一股“郑州救援”的旋风。

【探因】

生活水平提高,参与公益感强

郑州为什么能有这么多救援队员愿意参与进来?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参与公益感强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

风马旗应急救援队的老人骆庆轩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转而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救援就是其中一项。”他还表示,近些年中国红十字会对公益事业的宣传,也让公益之心深入人心。

郑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也同意上述观点,他还说,公益救援是正能量,是社会需要的主旋律,是众望所归。

河南省民政厅减灾救灾处副调研员马占魁说,在一些小型灾害现场,社会救援力量的机动性就很好地体现出来,“今年政府也将会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地参与救灾。”

【深入】

救援队数量逐渐增多

体现公民价值观回归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樊红敏认为,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公民社会的转型和发育,公民参与各类公益慈善事业,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以后,公民价值观将会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里。”她表示,救援队数量的逐渐增多,反映出郑州市民公民价值观的回归,而公民价值观中所包含的志愿精神,将成为今后每一位公民所追求的价值体现。

公民一旦有了志愿精神,他们就会将这种精神附着于各种活动当中,参与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通过话语或者出钱、出力等方式,来体现自己作为社会公民的一种价值。“这是一种社会良性运行的常态。”樊红敏说,从熟人社会进入到现在的陌生人社会,公民要想对陌生人进行帮助、对社会进行回报,可能就需要通过志愿的方式来表达。

此外,樊红敏表示,目前郑州市民的素质处于较高水平,大多数人愿意参加到公益事业中去,但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公益慈善环境,公民虽然有去做公益的意愿,但是他们没有渠道,而郑州各类义务救援队的出现,在公益价值的回归、公益志愿服务等方面,恰恰又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相反,在这样的情况下,郑州市公益救援队伍也将会越来越壮大,“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