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宜龙 李宗宽
五月,千年古都,绿意尽染;牡丹花城,游人如织。
当你来到洛阳,无论走高速公路,还是乘坐高铁,抑或是沿国道、省道行进,道路沿线密密匝匝透着新绿的行道树、远处山坡上葱葱郁郁的生态林,都令人神清气爽。
当你走进市区,各具特色的游园随处可见。开窗见绿、推门进园,游园里小桥流水、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让人流连忘返。
居者心怡,来者心悦。洛阳市着力推进全域绿化,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让绿色成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最鲜亮底色,在河洛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的精美画卷。
落实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全球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生所指,责任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作为老工业基地,去年以来,洛阳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列入“十三五”时期“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把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作为“9+2”工作布局重要内容,并从落实新发展理念、顺应群众期盼、补齐发展短板等着眼,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谋划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指出,统筹推进蓝天行动、碧水行动、林业生态提升行动、乡村清洁行动和生态修复行动“五大行动”,持续推进全区域、全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人民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
围绕“五大行动”,洛阳市启动实施了7个生态环境建设重大专项,涉及430项实施项目,总投资达375.99亿元。生态良好,最直观的标志是“绿”起来。
前不久,洛阳市发布了2017年集中力量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60项重点民生实事,明确提出:完成高速公路、新310国道、快速通道、高铁、铁路等主要廊道沿线防护林带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宜林荒山和坡耕地绿化12万亩;实施景观、生态绿化和休闲设施等建设,新建、扩建和改造小游园50处。
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标准,洛阳市全面推进“绿廊”“绿网”“绿带”“绿岛”“绿园”“绿线”“绿道”“绿业”等“八绿”工程。去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2.25万亩,森林抚育160万亩。
与此同时,洛阳市大力实施生态脱贫工程,为贫困群众打造“林上采、林间种、林下养、林中游、林边加工、林外销售”的林业经济“致富链”,实现绿色富民。
生态对接,为城市组团发展添活力
洛阳城邙山、龙门山南北相望,洛水、伊水穿城而过。
远山含黛、近水映城,河流、生态廊道的天然连接,给洛阳谋划现代城镇发展、让古都焕发新活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去年6月,洛阳市提出了统筹实施“一中心六组团”的城市发展战略,即以中心城区完善功能、提升品质、适度疏解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组团县区环簇发展为重点,加强中心城区与偃师、伊川、宜阳、新安、孟津、吉利六个组团的产业承接、交通连接、生态对接,着力打造古今辉映、板块互簇、山环水润的城市形态风貌,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同时,强化洛宁、嵩县、栾川、汝阳四个节点县的生态保育和经济联系,打造洛阳绿色发展样板和南部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县域强。
洛阳城市发展战略,不是靠成片的厂房、各种建筑连成一体,而是利用生态廊道、基本农田等实现中心城区与组团县区的自然隔离,通过产业、生态、交通有机联结,避免走“摊大饼”的老路子。
“我们不仅要让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还要让群众看到更多的蓝天、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拥有更多的生态绿地、喝上更放心的水,出行更便利,共享更多的新型城镇化‘红利’。”李亚说。
如何让城市钢筋水泥和碧树繁花,繁荣富裕与山清水秀有机融合?
洛阳市提出,以中心城区绿化、廊道绿化、河流沿岸绿化为重点,加快绿道、水道和通风廊道建设,形成山水相连、林水一体、绿廊相接的生态格局。
在增加绿量上,洛阳全市高速公路、新310国道沿线地段在原有50米绿化基础上,再向外扩充50米;快速通道每侧绿化宽度达到50米;主要廊道沿线坡耕地、宜林荒山绿化宽度不设上限,视野以内全部绿化。
在景观营造上,采取乔灌花相结合、多树种搭配的方式,组团式打造绿化景观。
在技术层面上,城市突出常绿树、长寿树、乡土树;山区重点栽植经济林、用材林;近郊廊道则突出大绿量、组团化。
在“绿廊”建设上,洛阳市以“高密度、大绿量,春有花、夏有荫,秋出彩、冬有绿”为标准,着力打造南部生态涵养带、沿黄生态涵养带、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圈、沿河沿路生态走廊,抓好荒山荒坡、河湖沿岸、道路沿线、公园广场、街头巷尾绿化建设。
同时,洛阳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改造提升城郊森林公园,实现生态隔离、绿色隔离、基本农田隔离。
游园开放增绿,共享诗意栖居
清新自然、生态宜居,是对城市幸福感的朴素表达。
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在涧西区国学游园内,一些退休职工喜欢每天到这里打太极拳。他们说,几个月前,这里还是“黑咕隆咚、杂草丛生”,改建成小游园后,“大家每天来跳舞、打拳、散步,心情很舒畅!”
小游园连着大民生。去年,按照“大游园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小游园建设方便群众生活”的要求,洛阳市“点面结合”“大小互补”,通过大型公园、小游园、带状绿地等形式,新建、扩建和改造47处游园,旨在打造“15分钟生态休闲圈”,让市民能开窗见绿、出门进园。
洛阳市专门下发《中心城区公园游园绿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规模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小游园和街头公园绿地。同时,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提高绿量、一园一景”的总体思路,完善绿化种植,增加人行步道,提升照明和亮化设施,打造水系景观,增设体育健身配套设施及供居民休憩的各类休闲设施。
按照新发布的重点民生实事,今年,洛阳市将继续推进小游园建设,新建、改扩建数量不低于50处。
如今,随着洛阳“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通风透气”的城市空间布局建设,“以民为本”的生态环境理念正转化为“诗意栖居”的居民、“来者心悦”的游客的切身感受。③5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