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4月28日电题:许昌“老倔头”:夕阳红让文明城市更添彩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林嵬、史林静
“一群老头子,臂戴袖标子,不在家里抱孙子,成天遛街‘找茬子’。”这个顺口溜说的是全国文明城市许昌,有一群退而不休、没有报酬却时刻关注民生、为城市管理建言献策的“老倔头”,当地市民也称他们为“编外老城管”。
这群爱管闲事的“老倔头”实际上有个正式的名字:老干部城市管理督导团。他们的任务就是参与城市管理,专找城市各个角落的不文明现象,以及协调督办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魏都区部分家属院没有主管单位,长期缺乏投入,63%的庭院存在路面破损、下水道不通、绿地被毁、缺乏安全设施等问题。”这是督导团四分团一份调研报告的内容。
“接到群众反映后,我们开始实地调研,将调研情况向魏都区有关部门反馈,政府的力度很大,前后对50个庭院进行改造。”说起自己的“战果”,四分团团长林同春很自豪。今年70岁的他,走哪儿都会把督察证戴在身上。“只要一说是老干部督导团的,他们都会听,老百姓认这个。”林同春说。
谈及老干部督导团成立的初衷,一分团团长彭福全最有发言权。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许昌的城市建设管理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管理长期滞后,群众素质一时还不能适应城市管理新形势的需要。面对庞大的工作量,仅靠市城管局的力量远远不够。”时任许昌市城管局局长的彭福全说,当时他们想到了离退休老同志这股重要力量。
“老同志工作经验丰富。而且,退休后,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是联系群众的天然纽带。”彭福全说。经过政府批准,1997年4月,由80多名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城市管理督导团成立了。
“整整20年,我们这个团队陆陆续续有300多人,‘现役’人员80多人,平均年龄70岁。”退休后,彭福全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队伍。
刚开始,督导团的工作也曾不被很多人理解。“去劝说商户拆掉违建小棚子,都会被指着鼻子骂,说我们是90年代‘新土匪’‘雇佣军’。”二分团聂启让说,“经常需要反复沟通,宣传解释政策,既然来到这个团,就要放下官架子,不怕碰钉子。”
“现在群众有困难就找我们,也不喊土匪了,见面就端茶倒水。”聂启让说,“我们这些老头子就爱啃硬骨头。
群众态度的转变,源于督导团成员20年来的坚持。调研中,他们有时步行,有时骑车,少者十几里,多则二三十里,一转就是几个小时。
一分团在毓秀路实施沿街商户联户自我管理;三分团与长村张屯南社区加强对村容村貌的整治;五分团协助辖区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
从初创阶段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交通通讯工具的“三无”艰苦条件中一路走来,这些“银发督导员”克服了工作条件艰苦、督导经验不足、个别人不理解等重重困难,成为许昌市城市管理和文明创建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不完全统计,20年来,全团共参与宣传、巡察近70000人次,参与调研5000多人次,提出各种意见、建议2200多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化解各种矛盾25000多起。彭福全说,“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故事,这些数字真正体现了全国文明城市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不久前,83岁的程长青刚被“强制”退了团。作为三分团的前团长,他有很多不舍:“20年了,不分上午下午,天天骑着车去调研,怎么就不让干了呢。”程长青说,宣布退团名单的时候,好几个团友都哭了。
“对一些年龄大的,我们都要劝退。毕竟年纪大了,也要为他们的身体考虑。”彭福全说。但有的人离开,又会有新的“老倔头”进来,在许昌的文明创建中,这一抹夕阳红的色彩从来不曾黯淡过。(完)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