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口岸建设打造“多枢纽”
——访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恩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新科 赵振杰 通讯员 朱世欣
刘恩专教授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贸易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跨国公司与FDI、世界自由贸易港区等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问:天津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飞机租赁、融资租赁等业态发展很快,在相关的制度建设上有什么经验?
答: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是充分利用本地先进制造业聚集、口岸腹地广阔和开放政策资源丰厚的综合优势,实现融资租赁业的高度聚集,领跑全国租赁业。融资租赁业是一种集贸易、金融和制造业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因而能够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产业载体。目前,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的东疆保税港区,是中国融资租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飞机、国际航运船舶和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是全国融资租赁资产交易的功能平台。
问:天津在口岸建设、发展航空物流上与郑州有相似之处,天津的经验有哪些?
答:天津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开放口岸,在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推动下,口岸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大通关体系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口岸合作继续深化,增强了口岸服务辐射和带动能力。
郑州作为全国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内陆城市,今后口岸建设定会加速推进。河南应加快建设肉类进口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粮食进口口岸等一批特定口岸和多式联运监管中心;要积极打造向西陆路贸易通道的“多枢纽”,尽快实现国际运邮业务常态化。
问:对于河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你认为有哪些着力点,有何建议?
答:经过前两批自贸试验区的实践,其制度创新和试验的路径、方式和举措已经基本成熟,新的自贸试验区工作着力点应该首先放在能够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彰显地区优势的方面。
河南自贸试验区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内陆功能性口岸最多、多枢纽贸易物流通道、产业和市场辐射面广,要努力将这些优势、特色与改革创新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没有产业高度聚集形成的发展效应,制度创新就会成为空话。要与国际“对标”,从微观着手,努力营造企业导向的营商环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