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主要责任厅局负责人访谈

作者:宋敏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17-04-19 01:30:00
分享

(一)

进一步筑牢和织密社会医疗保障网

——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世伟

本报记者宋敏

长期以来,大病就医对困难群众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不仅让困难群众加剧贫困,还让部分脱贫人群因病返贫。为此,我省决定从201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制度,并将其列为河南省十大重点民生实事之首。

“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是‘普惠制’,针对所有城乡居民;大病补充保险是‘特惠制’,是针对困难群众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世伟说,这项制度设计,在国内尚无先例,是我省对全民医保体系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创新与探索。

刘世伟介绍,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保障对象为具有我省户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四类人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困境儿童。初步统计,全省已确认有730万人符合享受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的条件。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777名困难群众享受大病补充保险待遇,在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保障基础上,进一步报销合规医疗费用963万元,报销比例较从前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通过开展这项工作,能够大幅减轻贫困人口的医疗费用负担,随着这项制度的深入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困难群众从中受益。”刘世伟说。

“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省进一步筑牢和织密社会医疗保障网。”刘世伟说,从政策到经办层面,我省已形成了一整套文件,将为困难群众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好政策还得真落实。刘世伟表示,省人社厅将建立完善与财政、民政、卫生计生、扶贫、保监等部门的横向沟通协调机制,同时协同商业保险机构完善经办网点建设,在全省省辖市、直管县(市)和148个县(市)区设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经办网点,实行“一站式”服务;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信息互联互通、费用即时结算,切实提高困难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③6

(二)

预防出生缺陷幸福千万家庭

——访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郜秀菊

本报记者王绿扬

“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出生缺陷免费筛查列入十件重点民生实事,是预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的重大举措,涉及千家万户、关乎民族未来,意义重大。”4月18日,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主任,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郜秀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今年我省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免费对中早期孕妇开展一次血清学筛查和一次四维彩色超声筛查,对新生儿开展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和听力筛查。全省范围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孕产妇和新生儿都可以进行免费筛查,费用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担,做到应查尽查,实现全覆盖。

郜秀菊表示,为了开展好这项工作,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省妇联和省卫生计生委等有关部门在前期调研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实施方案的初步意见,决定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省免费开展出生缺陷筛查工作领导小组、由相关专业医疗机构和专家组成的筛查工作技术指导小组,加强对全省免费筛查工作的领导、统筹和技术指导与服务。

“目前,实施方案正在进一步调研、论证和完善。方案将明确各地各部门责任分工、时间节点、工作流程、资金拨付和管理使用办法以及项目承担机构的筛选、确定等内容。”郜秀菊介绍,省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还将建立督导检查制度,探索“宣传-筛查-诊断-随访-救助-康复教育”的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出生缺陷免费筛查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认真细致、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努力从生命起点开始保障每个孩子的健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千万万个家庭,为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作出积极贡献。”郜秀菊说。③5

(三)

让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访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鲍常勇

本报记者卢松

对全省残疾人、城乡低保人员和孤儿等困难群体来说,特殊救助就是“及时雨”和“雪中炭”。作为今年全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我省将如何做好“兜底”保障工作,让这些困难群体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鲍常勇接受采访时说,去年以来,省民政厅已联合省残联、省财政厅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暖政”,不断健全托底保障安全网络,努力让全省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各项基本生活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鲍常勇介绍,目前全省共有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138万人,城乡低保提标涉及410万人,城乡特困人员50万人,孤儿4万人。在残疾人保障方面,去年我省出台了实施办法,对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进行补贴,补贴标准均为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在城乡低保人员方面,省民政厅、省财政厅近日下发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全省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将由不低于240元、132元,分别提高至不低于250元、142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在孤儿保障方面,今年3月份,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下发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将社会散居孤儿、机构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由每人每月不低于600元和1000元分别提高到不低于700元和1100元;提标增资由省财政补助50元、市县两级财政承担50元。去年第四季度,省财政厅已预拨今年孤儿基本生活费中央和省级配套部分。

鲍常勇表示,下一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要求,加快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全省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更有获得感。首先,不断完善工作领导机制,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多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调会商机制,精准甄别困难群体等保障对象。其次,从4月底开始,省民政厅将在全省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由厅领导包片负责,从厅机关直属单位抽调170名工作人员,组成18个调研组,到全省3500多个基层民政服务机构进行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和认真查看各项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此外,省民政厅将联合省财政厅,对各类保障资金进行专项督查,保证惠民资金封闭运行,通过金融机构将补助资金直接打到困难群体的卡上,让老百姓能够及时、足额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③5

(四)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访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世伟

本报记者宋敏

“就业关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刘世伟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并将其列入今年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就业优先的目标导向。

“这个目标,充分考虑了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劳动力增长的现状。”刘世伟认为,这份决心和信心,源于省委、省政府对就业的高度重视,源于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源于就业创业政策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源于“我省经济发展保持在中高速合理区间”良好态势的有力支撑。

据介绍,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我省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出台新一轮就业创业政策,强化对创业创新的鼓励支持,拓展新的就业增长点。一是织牢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经线”,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三支一扶”“政府购岗”等基层项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100万个以上,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二是织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纬线”,健全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实现新增转移就业60万人以上。三是兜住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的“底线”,坚持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通过企业内部挖潜、内部退养、转岗安置、公益性岗位托底等措施,让分流职工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此外,我省将紧紧抓住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两个重点群体,培育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为大众创业提供高效服务,以此释放新的就业增长潜力。

刘世伟说,通过以上努力,我省就业形势将实现“两稳、两让、一支撑”,即就业大局稳、重点群体稳,让群众安居乐业、让劳动者释放自我价值,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2017年,要通过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力争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让广大求职者不出户、不出村、不出校就能享受就业供需对接的便捷服务,组织各类职业培训300万人以上。③5

(五)

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

本报记者史晓琪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对贫困家庭而言,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以下简称“全面改薄”),从校舍、运动场、图书、仪器、教育信息化、师资等方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4月18日,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改薄”工作,连续3年把此项工作列入十件重点民生实事,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研究了符合河南实际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底线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出台了专项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2014-2018年)投入资金267.91亿元,为22767所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校舍类项目学校16714所,实物购置类项目学校19373所,项目覆盖109个县(市)。今年,“全面改薄”工作涉及学校7000所,总投入51.29亿元。其中,校舍类项目学校4327所,实物购置类项目学校6904所。

为推进工作实施,省政府与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县(市)区分别编制了实施方案。省里每两个月通报一次工程进度,并多次召开推进会、现场会,出台专门的督导方案,对工作不力、进度严重滞后的进行约谈。

“我们相信,到2018年‘全面改薄’工作结束时,农村学校整体面貌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办学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会进一步缩小,将会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朱清孟说。③6

(六)

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

——访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侯清国

本报记者宋敏

继2015年将“农村用电‘低电压’治理”、2016年将“农田机井通电和贫困村电网改造”纳入我省重点民生实事后,2017年,省委、省政府又将“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单独列为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对此,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侯清国表示,“我们既深受鼓舞鞭策,又倍感责任重大。”

“我省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电网承担着全省90%的覆盖面积、80%的用电人口和70%经济总量的供电任务。”侯清国说,“十三五”期间是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电力部门要切实发挥经济发展“先行官”、脱贫攻坚“开路者”作用,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

据介绍,经过近年来持续加大农网投入,我省农网薄弱局面正在加快扭转,农网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不断改善。对于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由省电力公司牵头负责的具体任务为:完成1900个中心村(小城镇)电网改造升级、3900个贫困村通动力电,实现13万眼机井通电;完成38个县电网脱贫改造任务;消除39个乡无变电站问题。

具体来说,今年我省重点民生实事电网工程完成后,贫困县、贫困村的供电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分别完成全省电网脱贫改造任务的83%和75%,助推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加工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产用电水平将大幅提升,平原地区农田灌溉机井实现通电后,实现了“户户持卡、刷卡用电”,在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的同时,可每年减少百姓灌溉支出3.9亿元;百姓用电保障能力将大幅提升,农网改造后村庄的10千伏户均容量将达到1.5千伏安以上,每个自然村都通动力电,直接受益群众达1160万人。

2017年,省电力公司计划安排民生实事工程电网投资128亿元,截至目前,该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各项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我们将坚持把民生实事工程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安全,按期投运。同时坚持高标准建设,力争主要供电设备30年内不大拆大换,避免重复建设改造,把每一项民生电网工程都建成‘精品工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可靠用电。”侯清国说。③5

(七)

加快推进冬季清洁取暖

——访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红

本报记者栾姗

4月18日,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冬季清洁取暖的具体任务基本上都要在10月底之前完成,我们将加力奋进、加快行动,把这件实事办实办好。”

据了解,我省散煤消费量占全省煤炭消费量不足4%,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占燃煤排放的近30%,烟尘排放量占比则超过40%。可以说,散煤燃烧已被公认为雾霾天气的重要“元凶”之一,实施清洁供暖已刻不容缓。

王红说,推进冬季清洁取暖,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具体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事情。一是突出重点、加强谋划,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综合考虑能源供给安全、运行使用成本和群众可接受度等因素,制定经济适用、效果良好、百姓认可的实施方案,完善价格支持、财政补贴机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既要保证群众用得上,又要保证群众用得起。二是多策并举、综合施策,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今年全省要新增集中供热能力4800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6100万平方米,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集中供热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在城镇居民集中供暖覆盖不到的区域和农村地区,优先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双替代”。大力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在部分电力、天然气供应还没有完全达到的地区,要提高民用散煤质量,通过清洁型煤等措施进行暂时过渡,最终实现集中供热或电代煤、气代煤。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供热,鼓励各地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空气源热泵、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供热项目,减少煤炭散烧。三是广泛宣传、强化引导,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王红表示,冬季清洁取暖牵涉单位比较多,时间要求比较紧,省发改委将全力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加快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让老百姓既能感受到温暖,又能看得见蓝天。③6

(八)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访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主任、省环保厅厅长李和平

本报记者赵力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列入了2017年我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

4月18日,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主任、省环保厅厅长李和平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中,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近年来,我省经济蓬勃发展,但大气环境形势严峻,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占比过大,污染负荷超重,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工作压力巨大。

李和平说,2016年7月以来,通过奋力攻坚,全省上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滚石上山的毅力,一举扭转了三年来大气污染物浓度不降反升的被动局面,全省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2017年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终期目标考核年,持续改善大气质量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严格治标、加快治本,是今年我省大气污染治理的基本方针。”李和平说,严格治标,就要抓住扬尘治理、工业减排、车辆尾气防控、不利天气应急管控等重点工作,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加快治本,就要把防治工作瞄准污染产生的源头,加快推进冬季集中供暖和清洁取暖,坚决整治取缔“小散乱污”企业,管控燃煤散烧,推广使用气代煤、电代煤和清洁煤。

李和平表示,把“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纳入今年我省的十大重点民生实事,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环保工作的极端重视,使我们对打好今年大气治理攻坚战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腰杆更硬,我们将按照要求,扛实责任,确保完成今年全省优良天数实现200天以上的目标任务。③5

(九)

推进城市垃圾处理让城市更宜居

——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裴志扬

本报记者谭勇

“城市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态文明建设。”4月18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裴志扬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抓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和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建筑垃圾管理,把这一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垃圾处理工作,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把‘抓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列入2017年河南省十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以进一步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垃圾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裴志扬说。

近年来,我省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处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至2016年年底,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达到125个,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

2015年4月,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力推进。裴志扬介绍说,2016年,我省全面推广“许昌经验”,21个市县出台了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29个,年资源化能力达到4660万吨,资源化处置率达45.79%。

“今年我省计划新增垃圾焚烧能力1000吨/日,新增收转运能力1000吨/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在郑州等省辖市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同时新增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能力1000万吨以上。”裴志扬说。③6

(十)

全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访省畜牧局副局长王承启

本报记者刘红涛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生产全国1/12肉, 1/7的蛋和1/11的奶,在保障市场供给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物,畜禽粪污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既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

4月18日,省畜牧局副局长王承启表示,全省畜牧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基本途径,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确保如期完成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粪便综合处理设施配套率65%以上以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建设等任务。

王承启介绍,目前各地已完成禁养区的划定调整,并列出禁养区内关闭搬迁的规模养殖场清单。下一步,畜牧部门积极会同环保、财政、国土等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落实具体的关闭搬迁任务。4月底前,制定出规模养殖场关闭搬迁的具体方案,明确每个养殖场关闭或搬迁的时间节点、具体措施和任务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全力推进,确保年底前完成关闭搬迁任务。

“要综合施策,切实提升畜禽粪便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王承启表示,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等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便处理利用基础设施达到65%以上。利用农村沼气能源资金,重点支持 50个生猪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利用国家粪污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选择3-5个县整县推进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漯河、平顶山、南阳、濮阳、驻马店5个生态畜牧业示范市建设,创建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场200个以上,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10个。筹措资金,搞好正阳县、唐河县、夏邑县等20个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建设。通过示范带动,全面提升我省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分享

推荐